水的流动教案7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是教师为了确保教学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提前规划的工具,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调整,以下是满满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水的流动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水的流动教案7篇

水的流动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两种颜色调和后会产生第三种颜色。

2、吹画后,展开想象,并添画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教学重点:

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认识色彩的变化,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难点:

学生将颜色调到适合的浓度。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红、黄、蓝三色水彩颜料,吸管等管状材料一根,毛笔,水罐,铅画纸,玻璃球三个,小抹布一块。

2、教师除需要准备与学生相同的材料外,还需准备几张范作(每小组一张)。

教学时间:40分钟流动的颜色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欣赏范作,交流讨论:这些作品分别是怎样画出来的?使用了几种颜色?吸管在今天的作业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找到本次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使下一阶段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2、发展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总结的方法做范画,让学生明白使颜色流动的条件——调好颜色是关键。

学生练习调色(告诉学生在调色时,只能用一种颜色),小组总结怎样调色,调到什么程度在纸上吹最合适。

鼓励学生大胆吹画,分别调出红、黄、蓝三色,滴落在纸上吹画。

3、探索阶段: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获小组作品,红、黄、蓝三个好朋友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交流观察到的色彩变化情况,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流动的颜色。

其思妙想做一做,对画面进行添加,使其构图、情节更完美,也可根据画面效果进行裁减。

除了吹画的方法,你还能想出什么样的方法,让三个好朋友一起玩耍,拿出三个玻璃球,想一想,做一做。

4、收拾与整理:

学生将作业放在通风的窗台或地面晾干,保持作业整洁。然后,用抹布擦净桌子,最后将水罐及毛笔洗净。

水的流动教案篇2

1、学生汇报都看到了哪些景色,老师板书简笔画。

我们和小作者一起看到的景色在课文的哪一小节?(第一小节)找找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加深对字词的理解,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词语。(注:以下顺序并非上课时的顺序,是将处理方式备出,上课时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整。)

*小河弯弯曲曲。想见过的小河什么样子,再读这句话。想想还有什么是弯弯曲曲的,你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

*山腰飘着白纱。

a、读词语:山腰,白纱

b、请同学把词贴到黑板上,和图对应。

c、“山腰”引导学生贴到山的中部,结合人身体部位“腰”,来理解这个词;用“月字旁”来帮助记这个字。(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记字)

d、想象:青青的山,绿绿的'树,山腰上绕着朵朵白云,美吗?试着读出来。

*汽车往来穿梭。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梭”——课件演示什么是梭子以及梭子是如何织布的。(可见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汽车如何在公路上跑,理解往来穿梭。读出感受。

*路边开满鲜花。在板书上贴上剪好的花草图,请学生把鲜花这个词语贴上。请学生判断“鲜”的部首。(鲜的部首是个难点,学生不易判断,教师该点拨的要点拨。)(查字典)

*水库好似明镜。出示图,直观感受,问:还可以说“水库好_明镜。”(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好似。)

*山坡点点人家。人家在哪?学生在图中找,老师顺势贴出:山坡,这个词语。指导学生看图理解:这几户没,那几户,离得很远。读出感受。(必要时,这句老师可以范读。)

3、我们从第一小节的景色描写中,仿佛和小作者在火车上看到的一幅“流动的画”。(再次点题)你能试着用“流动”说一句话吗?(在理解流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累运用的意识。)

4、请你们带着感情,再读书中对这幅画的描写。

5、这幅流动的画真是太美了!板书:美

6、背诵喜欢的诗句,配乐。

7、发散思维:武老师,在暑假去了西藏,乘坐火车沿着青藏铁路驶向拉萨,沿途我也看到了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牦牛山野遍地、梯田层层叠叠、雪山高耸入云、牧民悠闲自得)这流动的画中都有什么?

8、这么多写也写不完,怎么办呢?你们从书上找一找,仔细想一想,就可以找到它。(省略号)

9、再来读第一小节,感受祖国大地的美丽。

(同学们读得多投入阿,有的还带有表情,有的还加上动作。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份美丽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小节。)

水的流动教案篇3

教材简介:

?流动的画》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首儿歌主要讲“我”坐在火车的车窗边看到窗外的风景随着火车开动而“动”起来,更加美丽,禁不住发出赞叹,并且在妈妈的帮助下以实际行动爱护它的事。小诗既充满了款款深情,又蕴藏着浓浓情趣。它文质兼美,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学生的口味。

教学目的:

1、通过“我”坐在车窗边观赏祖国“流动的画”,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用实际行动爱护它的意识。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渐感受诗的内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学会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19个字,会写9个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流动的画”指的是祖国的景色美丽如画。

难点:理解“祖国的画中,还有个懂事的娃娃!”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在火车上你们都看到过什么?(生发言)

今天我们就和小朋友一起登上火车,去看一幅流动的画。(板书课题)

[利用谈话,让学生结合亲身的体验来谈感受,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使生活积累与文本之间搭上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呢?

3、学生提问。

4、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流动的画”,一起去寻找大家的问题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预习中画出的生字读一读,看看都认识了没有。

2、小声读读课文,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主识字

1、请同学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学生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并交流)

2、用小黑板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请同学们观察这排字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说哪一个就说哪一个。(观察思考后,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些字的。)

3、这里有两个难字:“梭”“橘”,谁能想出记住它的办法?

4、认识“忽”“弄”,前面我们认识的那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注意“弄”字的读音。(指名读)

[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识字,总结识字方法,学会自主识字。]

四、学习课文

第一小节:

(1)、轻声读第一小节,提出不懂的问题。

(2)、请明白的学生说一说,互相补充。

(3)、师:这幅画中都“画”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生边回答,师边板书:小河、山腰、汽车、鲜花、水库、人家……)

?1】、指名读后六句话。想一想:

这六句话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为什么?(赞美的语气)

?2】、师配乐范读,生想象祖国的美景。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3】、理解“水库好似明镜”的意思,“好似”能用什么词语代替?你能用它说个句子吗?

(4)、续写“画中景”。

?1】、师:祖国的美丽景色数也数不完,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想一想,还能观赏到什么景色?(师可出示图片进行引导想象。)

?2】、学生充分的说。

五、指导书写:流、往、似、扔、忽、然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探讨这些字的结构、笔画笔顺、互相提醒哪一笔容易错或容易忽略等;再由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大组交流,最后由老师着情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火车读生字卡片,并给生字朋友组词或说个句子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流动的画》这篇课文,还重点学习了第一小节,知道了这流动的画指的是祖国美丽的景色。同时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现在老师开来了一列火车,满载着我们刚刚认识的新朋友,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读对了,小火车就会继续前进。(开火车读词语)

2、齐读课文第一小节

师:大家能把词语读得这么好,那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请大家一起读读第一小节,要求读时要有一定的语气,语音要准确。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师:面对这样一幅幅美丽的景色,你会怎么做,文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赶快读读课文第二小节,你就知道了。

2、读了第二小节,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言)

3、师: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同学吗?(生质疑)

如:是什么使我意识到不能往“画”里扔垃圾?为什么说“祖国的'画中,还有一个懂事的娃娃?”……

4、“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应该读出怎样的心情呢?妈妈的话应怎样读呢?(指名读)同桌读读看——听录音范读(生评议)——指名读。

5、师生分角色合作读本小节。(男生读“我”的话,女生读妈妈的话,老师读叙述的部分。)

[让学生充分的读文,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涵,在问题的碰撞中受到环保教育,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感情。]

三、延伸拓展

1.师:是呀,祖国美丽如画,我们的校园也美丽如画,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做个“懂事的娃娃”呢?当你外出旅游时,你是怎么做的?

2、学生发??

3、师小结:今天我们登上火车去看了一幅流动的画,祖国的山山水水这么美,我们都要用我们的行动去热爱她,保护她,用我们的双手绘出祖国更绚丽多彩的图画。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发挥语文学习的导向功能,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导向。]

四、指导书写

1、书写生字;道、弄、脸(由学生在小组内自行观察,互相提醒,教师着情指导。)

2、给文中的“四

会字”口头扩词

五、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用“好似”、“忽然”练习写一句话。

教后记: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三个理念:一是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探究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遵循课标的要求,坚持多读少讲,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感知课文的内涵;三是注重生生互动,你问我答,互相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更多了解祖国,体会祖国的山河美丽如画,树立爱护、保护的意识,培养了爱国情感。从学习情况来看,二年级孩子的学习任务还是以识字为主,所以在识字、写字环节中花较多的时间,从学生的作业来看,识字教学还是比较扎实的。本堂课中,学生学习的热情挺高的,课堂很活跃,基本达到了预计的目标。但学生对有感情、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需多加训练。

水的流动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

讲述法、探讨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思考回答,提示。

?提示】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再次的思考。

?板书】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讲述(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

1.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2.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板书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分析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1和2

营养级 流入能量 流出能量

(输入后一个营养级) 出入比

生产者 464.6 62.8 13.52%

植食性动物 62.8 12.6 20.06%

肉食性动物 12.6

分解者 14.6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讲述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在生物获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

?板书能量流动的.特点:

1.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一般情况下,也是金字塔形。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量。当然,总的来看,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与此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

?板书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 高中物理,老师提示。

?提示】“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

?调查参考】调查点:稻田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生产者: 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3)消费者:田螺、泥鳅、黄鳝、鱼、青蛙、浮游动物、昆虫、鸟类等;(3)分解者:多种微生物。

?问题提示】

1.生产者主体是水稻,其他生产者有杂草、浮游植物等。农民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的生长。

2.初级消费者有: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鱼、鸟类等。一般而言,植食性昆虫和鸟类等往往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田螺、植食性鱼数量较多时也会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农民采取喷洒农药、竖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动物的危害。

3.次级消费者有:泥鳅、黄鳝、肉食性鱼、青蛙等。一般而言,这些消费者对水稻生长利大于害。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

5.农民对秸秆的传统处理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6.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

7.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

?提示】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6 687.5 kg,计算公式是(12+18)/12×2 675,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1.07×1011 kj(计算公式是eg=mg×1.6×107);

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3.272×1010 kj(计算公式为Δe呼=Δmg×1.6×107);

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1.397 2×1011 kj(计算公式为e固=eg+Δe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阳能的比例是23.4%;

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是1.64%(计算公式为η=1.397 2×1011/8.5×1012)。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

基础题

1.a。2.d。3.b。

拓展题

⑴略(2)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能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不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总是由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熵增加)发展。硅藻能利用获取的营养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释放能量,依靠能量完成物质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化,维持其生命活动。

水的流动教案篇5

课题:《流动的画》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和“弯弯曲曲、白纱、穿梭、明镜、点点人家、脸颊”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妈妈为什么夸“我”是个懂事的娃娃。

3、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祖国的秀美山川,并学习用实际行动来爱护她。

教材分析

?流动的画》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首儿歌主要讲“我”坐在火车的车窗边看到窗外的风景随着火车开动而“动”起来,更加美丽,禁不住发出赞叹,并且在妈妈的帮助下以实际行动爱护它的事。小诗既充满了款款深情,又蕴藏着浓浓情趣。它文质兼美,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学生的口味。学习

重点目标2

学习

难点目标3

板书设计

小河

流白沙画画

动汽车爱

的鲜花不扔懂事

画水库

山坡

学生学习活动教师行为

一、复习旧知走入课文

1、一起回答:喜欢

2、一起背诵古诗《画》,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画”的本质。

3、倾听老师谈话,跟着老师一起写“流动”。齐读课题

4、理解“流动”,可以解释,可以说出什么会流动。

5、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书,用不同的符号动手勾画、圈出会认、会写的字。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读通课文,两个孩子分小节朗读,分别评价。全班齐读。

3、认读生字

(1)先一位孩子教全班同学读,全班齐读,男女生比赛读。

(2)自读,3个小组开火车读,同桌互相读。

(3)全班齐读词语,分小组读。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全班轻声读。理解诗意。思考老师的问题

2、读课文、思考,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句子,把后面六句读出来。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描写的景物,一位学生汇报,全班反馈矫正。

3、思考,举手回答。要点:一是因为坐在火车车窗旁,火车开动,看到的景色是变化的、流动的;而是因为景色美丽,像一幅画。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课间休息,唱一唱

(二)学习第二小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小节。

2、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

3、理解重点

想象“我看到了什么”并说一说

思考回答。要点:因为我不乱扔垃圾,没有破坏美丽的环境。

4、自己练读,个别朗读,评价,全班齐读。

四、明理导行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说一说

3、自由说

4、齐读标语一、情景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画吗?

2、有一首描写画的古诗还记得吗?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画”是静止的、不动的)

3、今天老师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幅画,可老师带来的这幅画很特别,是一幅“流动的画”(板书课题)

4、“流动”是什么意思?

5、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想知道什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请孩子们把书轻轻地、快速地翻到20页,认真读课文,对照课文后面的认字表和生字表,运用圈画的方法读课文。

2、检测学生课文是否读正确、通顺了。

3、出示课件,检测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2)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字宝宝把帽子摘掉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3)出示词语

六、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讲读第一小节。

1、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讲什么?倾听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抓主要内容。

2、“流动的画”是怎样的`画呢?那几句描写了画中的景色?画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自己在文中勾一勾(相机出示课件:小河、山、白纱、汽车、路、、鲜花、水库、山坡、人家。)

3、师:为什么管这些景色叫“流动的画”?

4、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课间音乐:书上的小朋友用美丽的诗来赞美祖国,我们用歌声来夸夸我们的祖国好不好?(表演唱:《娃哈哈》)

(二)讲读第二小节。

1、师:看到车窗外流过这么美的景色,坐在车厢里的小朋友想干什么呢?请大家读读第二小节就知道了。

2、倾听学生汇报,相机指导。

3、引导学生领会诗意。

师:我想干什么?(边吃橘子边画画,想把橘子皮扔出窗外。)

忽然看到什么?课件出示(妈妈严厉的目光,好像在批评我。)

妈妈为什么夸“我”是个懂事的娃娃?

4、指导朗读。

四、总结谈话,明理导行。

1、齐读课文。

2、师:读了这首诗,你觉得我们应该向书上的小朋友学习什么?

3、怎样做个懂事的娃娃?(例:爱护花草树木,不任意采摘;爱护公共设施,不乱刻乱画;多植树,让祖国到处都是绿树,都是鲜花。)

4、出示标语

课后反思

水的流动教案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 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 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分为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练习、走近高考三个版块。

1、基础知识复习

由于本节知识相对较简单,内容明了,在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复习的作业,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采用了提问和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分别复习了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首先学生回答了能量流动的概念并从概念推出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在复习过程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让学生以概念为主轴,按照输入、传递、散失的顺序复习能量流动的过程。同样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传递效率同时带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并拓展讲解了生态金字塔的形态和意义。最后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复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研究意义。在这个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

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穿插在基础知识复习的各版块中,选取了一些和本节知识密切相关且难度适中的习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过程后,选择了如下习题:

(1)、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图解,回答问题。

①图中d表示太阳能。

②图中各营养级通过a呼吸作用被消耗,通过b分解者利用,而b又通过c呼吸作用被消耗。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3)、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 ]

a.0kj b.106kj c.2×106kj d.106~2×106kj

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特点后,选择如下习题:

(1)、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分别为 [b ]

a.0.8%和0.8% b.4%和0.8% c.4%和4% d.20%和4%

(2).假设右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 c]

a.等于0.1n b.等于0.01n c.小于0.1n d.多于0.1n

(3)、具有三个营养级的能量金字塔,最上层的体积是最下层的 [d ]

a.10%~20% b.0.1%~1% c.1%~2% d.1%~4%

这些习题的跟进练习,使学生们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3、走近高考

(2019年重庆理科综合).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 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 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2019广东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05上海,9)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d)

a光合作用b高能化学键c绿色植物d太阳光能

(2019年全国卷)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b )

a.a=b+d b.a>b+d c.a

(2019、上海)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

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13.5%,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20%

(2019上海)、在植物arr;昆虫arr;蛙arr;蛇这条食物链中,若蛇增加1g体重,至少要消耗植物 ( d )

a.1000g b.500g c.250gd.125g

(04上海,21)如果一个人事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食肉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d)

a10千克b28千克c100千克d280千克

(2019年广东卷)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大小) ( c )

(06湖北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 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b 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c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得到的能量越少

d 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一些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2019黄冈模拟)假设在一段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利用能量总值为c。那么a、b、c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c )

a a>b=c b a=b+c c a>b+c d a

(04杭州模拟)若食物链中,生产者固定总能量为10000千焦,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流动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为( a )

a10千焦b1千焦c100千焦d1000千焦

七、 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板书列举了本节的知识结构框架,可以使学生简单明了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记忆。板书设计如下: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概念:

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

二、过程:

输入: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传递:沿食物链(网)逐级传递

呼吸作用消耗

散失

流入分解者

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摄入量—粪便量

三、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四、研究目的:

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八、 作业布置

在课上将发给学生的练习题选取一部分进行精讲,剩下的一部分留作课下作业。

九、 课后反思

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设计时就定下了以复习知识为辅,以做题为主的方针。在几位老师的建议下,上课时适当压缩了复习的时间,精简了语言,所以这节课留给学生做题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符合原先的设计。此外在复习的方式上也加以了改进,主要以学生为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好。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还略显冗长,不够精炼;在讲解习题时,有时讲解的方法还不够实用,解题技巧的讲解仍需加强,此外在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还应加强应变能力。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说课稿,谢谢大家。

水的流动教案篇7

教学准备:

卡片,奖励图章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为什么喜欢?

2. 有一首写画的古诗,还 记得吗?这首诗告诉了 我们什么?

3.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也带来 了 一幅画你们想看 吗?

4. “流动”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

背诗《画》

理解“流动”的 意思

自主识字

通读课文1.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页,对照字表运用圈画的方法读课文

2. 认字比赛

3. 检查认字情况

4. 自己把课文多读几遍,争取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5. 小组轮流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小组内识字比赛

认读生字词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细读课文1. 学习第一段

⑴。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读边听,这段告诉什么?

⑵。“流动的花”是 怎样画的 ?哪几句描写了话的景色?

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的景色

⑷。为什么管他叫“流动的画”

⑸。谁能用赞美的语气把这段读出来

2. 学习第二段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⑵。说一说这段不懂得地方

⑶。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内容

“我忽然看见”——“我忽然看见”了什么呢 ?

读到这里该怎样读

为什么妈妈夸我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⑷。指导朗读指名读,其他同学倾听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抓住课文主要句子

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景色的.句子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有感情朗读

听老师范读

倾听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

小组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 可能看到了什么?

开放提问

拓展延伸1. 组织讨论

课文中的 “我”是个懂事的孩子,不破坏窗外祖国的画,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作“懂事的娃娃”

2. 学习续写

在第一段中,课文给我们6种景物,描绘了美丽的画中景,那画中还可以有哪些景物呢?仿照书中的句子,试写。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右边县上的差异

记忆生字

指导书写1. 游戏巩固生字

教师贴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图画上写有生字的 “智慧果”,组织学生采摘,实际生字,组词。你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2. 指导书写

3.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生字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实际生字,交流记字的方法。

学生认读生字,说出偏旁,数出笔画,掌握每个字的笔顺。

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分析怎样把字写的漂亮,然后学生观看教师的示范。

水的流动教案7篇相关文章:

小学生关于水的调查报告优质7篇

水的语言活动总结8篇

关于水的活动总结6篇

看出水的作文5篇

关于水的活动总结推荐6篇

水的检测工作总结8篇

关于水的活动总结参考5篇

水的检测工作总结参考5篇

播放假水的作文模板6篇

水的检测工作总结模板8篇

水的流动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