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讨论教案时,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以下是满满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11的加法运算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11的加法运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投影书上的主题图,
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
如35+20=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
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四)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3、“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五)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11的加法运算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
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
6、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6-55-45=146○(45○45)
☆-※-△=☆○(※○△)
624-172-328= ○( ○ )
a-b-c=a○( ○ )
213-○-○= ○(68○32)
2、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六、教学后记
11的加法运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2) 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1的加法运算教案篇4
备教材内容
1.本节课学习的是教材79页的内容。
2.本节课教材分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个层次:呈现几组有特点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特点,进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并通过举例验证探索得到的规律,从而明确: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第二个层次: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运用,例4直接呈现了1个有特点的小数连续相加的算式,并呈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小数计算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计算简便,从而使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小数的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熟练性、灵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拓展了加法运算定律的使用范围。
备已学知识
知识要点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的特点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
备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难点:能运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知识回顾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即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问题导入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你有什么发现?(教材79页)
3.2+0.5○0.5+3.2
(4.7+2.6)+7.4○4.7+(2.6+7.4)
过程讲解
1.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2.计算比较,发现规律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发现:(1)在小数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加法交换律。(2)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小数相加,和不变。符合加法结合律。
3.举例验证,明确规律
7.3+9.2=9.2+7.3
(4.9+5.25)+1.75=4.9+(5.25+1.75)
得出结论:在小数加法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依然成立。
归纳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知识点二 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问题导入 计算0.6+7.91+3.4+0.09。(教材79页例4)
方法讲解
1.方法一
(1)算法分析。
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为是同级运算,所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2.方法二
(1)算法分析。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观察4个加数,发现0.6和3.4、7.91和0.09结合到一起分别能凑成整数,因此交换7.91和3.4的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0.6+3.4)+(7.91+0.09)
=4+8
=12
归纳总结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因此,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每个数的特点,注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拓展提高
在小数连减运算中,减法的运算性质依然成立。如:8.96-3.37-2.63=8.96-(3.37+2.63)。
知识巧记
小数运算莫着急,数的特点看仔细。
要想计算变简便,各个数据要看全。
合理使用运算律,计算简单又快捷。
备易错易混
误区一 计算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10-10
=0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审题不认真,只看每个数的特点,却忽略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
错解改正 5.84+4.16-5.84+4.16
=(5.84-5.84)+(4.16+4.16)
=0+8.32
=8.32
温馨提示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想交换数的位置,一定要连同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一同交换。
误区二 计算15.46-5.7+4.3。
15.46-5.7+4.3
=15.46-(5.7+4.3)
=15.46-10
=5.46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依据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而盲目简算。如果此题是连减运算,那么可以根据减法的运算性质把两个减数相加,而此题是加减混合运算,所以不能盲目简算。
错解改正
15.46-5.7+4.3
=9.76+4.3
=14.06
温馨提示
只有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才能改变运算顺序,否则只能按四则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
11的加法运算教案篇5
设计说明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学生具备了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的经验。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中实现算法多样化,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在追问中明晰算理。
1.在情境中迁移旧知,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是激励与唤醒。在设计本节课时,仍创设李叔叔骑车旅行的生活情境,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延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呈现的四个数很有特点,在学生列出算式“115+132+118+85”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并让其独立计算,因为学生具备脱式计算的能力,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采取适当的算法进行计算。
2.在汇报交流中共享算法,观察对比实现算法优化。
算法的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算法的优化是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的优化。因此,在学生交流各自算法之后,着力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种算法,借助交流、评价、体验,在感知不同的方法中,以尊重、接纳、欣赏召唤学生的思维创新,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交流整合中,感受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从而实现算法优化。
3.在追问中明晰算理,体会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要抓住其本质,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据此,在交流算法时,重点让学生说清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这样算?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追问,突出了算法背后的运算定律支撑,体现了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5+56=56+□
75+36=□+□
78+96=□+□
(143+63)+37=143+(□+□)
54+(46+147)=(□+□)+147
78+48+152=□+(□+□)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计算加法时,运用这些运算定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并为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和路线图。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从情境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第四天,从a到b,要骑115km。
生2:第五天,从b到c,要骑132km。
生3:第六天,从c到d,要骑118km。
生4:第七天,从d到e,要骑85km。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课件出示例3。
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提问:怎样列式呢?(生独立列式)
(2)提问:请你算一算,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11的加法运算教案篇6
教学内容: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 教材第116页例5 ,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七1 - 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习(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新课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 + 0.5 ○ 0.5 + 3.2
(4.7 + 2.6)+ 7.4 ○ 4.7 +(2.6 + 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16页,看例5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 - 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 + 0.1-(4.9 + 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11的加法运算教案篇7
教学内容:
p21: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 第二组
724 72—(6+4)
852 85—(8+2)
126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34 234—(66+34) 2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
11的加法运算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20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来说一说?
(说说其意思,或字母表达式)a+b=b+a?? (a+b)+c=a+(b+c)
2、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验算)。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面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叔叔前四天的旅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后四天的旅程呢?
2、(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3、多媒体出示:例3
4、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1)认真看教材第20页例3内容,边看边思考:
1、列出李叔叔后四天的总行程并计算。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计算能力)
(2)完成例3的内容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3)重点引导学生对例3出示的算法(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展示时让不同运算顺序的同学分别展示并汇报,为的是突出运用运算定律的作用)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小结: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甚至整千的数,一般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灵活的运用,本环节可大胆的放手学生,让其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第20页做一做,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增加学生的成功欲望,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比一比
以气球的形式呈现数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五、教学反思
优点:
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
1、课堂上我很少去表扬学生,有的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太平淡,该表扬激励的时候却没有说出口,让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激动。
2、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预期之外的情况时,灵活性不够!
3、课堂气氛调解的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今后我应该在激励启发方面进一步提高。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1的加法运算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