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案5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都要认真写教案,最简单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就是写份适合自己的教案,满满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三地理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教案5篇

高三地理教案篇1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斗转星移这些现象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你们当中有谁知道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吗?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将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①天体类型

a、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

b、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c、行星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

d、卫星环绕行星运行的、质量很小的一种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颗卫星。

e、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好像从空中的某一点向外散射开,这种现象叫做流星体。

f、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此外,还有其它的星际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最基本的天体

(附:练习巩固对天体特征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如下:

a、地月系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卫星。

b、太阳系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

c、银河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其相类似的天体系统,人称河外星系。

d、总星系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

天体系统共分为四个等级,按照从低级到高给的顺序依次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总星系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划分依据:距日距离、质量、体积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表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原因:

a、日地距离适中——适于生命姓的发展的温度条件

b、质量和体积适中——吸附大气,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c、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处的位置及自身条件外,还和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很大的关系。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课堂小结]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高三地理教案篇2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图片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

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且多媒体的屏幕太小,前面的同学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而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由于反光并不能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影响了课堂整体效果。这些问题都是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在后面的几个班中我将做及时地调整。

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些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高三地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 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 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的观点

重点:

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

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

巴西的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课件中出示以下问题:世界面积大国、世界人口大国、世界足球王国、世界的天然氧 吧。让学生们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第六节 巴西

1、巴西的位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在图3-31上找到巴西,并找到他所处的大洲,所濒临的 大洋以及周围的邻国。在 图中能指出巴西的大致纬度位置。

2、 亚马孙河

在图3-3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回想课本30页的1-43图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 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3、亚马孙平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在3-31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的平原。

读3-31图分析亚马孙平原的 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此中气候条件 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结: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的热带雨林。这 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材料“地球之肺”

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

4、巴西高原

①引导学生观察3--3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平原比较。

②从纬度 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气候特点

③小结巴西高原的地形构成:约1/3的亚马孙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构成了巴西

小结: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构成的巴西, 它的面积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国家。

课堂活动:

(1)、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有那些?

(2)、填表比较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

(3)、思考:课本92-- 93页3--5题

巩固练习:

同步互动66页

板书设计:

世界上流量、流域面 积最广的河流

亚马孙河

长度居世界第二位

世界上面积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区

补充练习:

填充图第32页第一题和第二题

高三地理教案篇4

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主要大气污染类型及危害。3.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学会分析一般大气污染事件的原因和制定防治措施的方法。

一、大气污染概述

(一)与大气污染有关的概念

1.概念: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数量(浓度)超过大气的正常含量,并且持续一定的①时间,足以对人、生物、材料、②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物

气溶胶状污染物,如粉尘、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

气体状态污染物,如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

3.污染源

天然: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物质的场所。

人为:人类的④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形成的污染源。

(二)酸雨

1.概念:指ph小于5.6的降水。

2.污染物: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过程中排放的⑤二氧化硫和⑥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3.形成:酸性气体在大气中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转化为硫酸或⑦亚硫酸以及硝酸,混入雨水或雪水。

思维活动

1.陈先生去年买了一辆白色的桑塔纳,一次出差前车子淋了一场雨后便被锁进了车库,半个月后陈先生回家,发现白色车漆上出现了黄色的斑点。你认为这些黄色的斑点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这些黄色斑点是汽车暴露在空气中的部位生锈的表现,它是在“淋了一场雨后”才出现的,可以推测是受酸雨的影响。

2.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国南方酸雨重于北方?

答案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燃烧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因此我国以硫酸型酸雨为主。我国南方酸雨重于北方的原因:①南方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②南方地区空气湿润,降水多;③北方地区虽然燃煤多,但降水少,且多集中于夏季;北方空气干燥,多沙尘且沙尘中含有大量碱性离子。

(三)光化学烟雾

1.概念:排入大气的⑧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的烟雾。

2.气象条件:⑨逆温或不利于扩散的天气。

3.污染物: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氧化氮和⑩铅烟。

4.污染物来源:汽车排放⑪尾气、汽油挥发、汽油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漏油。

5.形成:排放物在阳光的作用下,特别是在⑫夏季和⑬初秋季节强烈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淡蓝色的光化学烟雾。

6.危害: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使家畜患病,妨碍农作物及植物的生长;⑭橡胶制品老化、材料与建筑物受到腐蚀;使大气⑮浑浊,影响交通。

(四)温室效应

太阳⑯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⑰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的效应。

二、大气污染防治

1.控制污染源: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是关键。

主要措施:(1)改进⑱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低污染能源;(2)⑲集中供暖供热,尽可能降低能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危害;(3)对燃料进行预处理,改进⑳燃烧技术;(4)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21消烟除尘技术、○22冷凝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

2.植树造林

不仅能绿化美化环境,还能净化大气、吸附粉尘、吸收大气中的○23污染物等。因此,植树造林、科学规划城市○24绿地面积,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思维活动

3.为什么说植树造林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答案植树造林不仅能绿化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吸烟滞尘,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等。

4.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当前我国的“轿车热”有哪些利弊。

答案利:有利于城市化的发展,拓展了城市空间区域;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弊: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城市大气环境;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停车难,占用了大量的城市空间;加剧了能源紧张状况等。

探究点一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探究活动 读“2006~2007年我国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酸雨区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

②我国重酸雨区分布在____________,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污染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来源

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③下列省区中,酸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有(多选)()

a.四川省 b.广东省

c.福建省 d.云南省

e.重庆市 f.湖南省

(2)我国西南某地盛产煤炭,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陆续新建几个大型坑口电站(煤田附近所建电站)。电站建成后,当地酸雨现象日益加剧。

①用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当地酸雨形成的过程。

②我国政府已经采取哪些措施控制酸雨?

③为什么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答案(1)①东南部地区②南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燃烧矿物燃料③abef

(2)①坑口电站向大气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与水汽结合后,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被氧化后生成硫酸,硫酸随雨水降落后形成酸雨。②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③这是由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特点决定的。我国是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在燃烧的过程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形成硫酸型酸雨。

反思归纳 酸雨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概念 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包括雨、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h2so4、hno3和hcl等酸性物质,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污染物来源 主要有火山喷发释放的酸性气体以及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酸雨类型 硫酸型 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硝酸型 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主要影响 水生生态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土壤生态 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植物生长 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建筑物 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人体 危及人体健康

酸雨分布 世界 欧洲、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我国 以硫酸型酸雨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和青藏高原以东,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

迁移应用1 我国下列地区中,由于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

a.河西走廊 b.松嫩平原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答案c

解析酸雨区主要集中于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四川盆地的成都、重庆为最,因为这里工业发达,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盆地地形,不利于二氧化硫的扩散;此地区降水频繁,经常导致酸雨的发生。

探究点二光化学烟雾

探究活动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反映的是哪一类环境问题?

(2)汽车排放尾气中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成分,它们在阳光的作用下,会发生________反应,并和水汽生成____________。

(3)这种原因引起的大气污染,产生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示此类毒害最典型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洛杉矶,试分析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

(2)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光化学光化学烟雾

(3)刺激眼、喉、鼻,引起眼病、咽炎及不同程度的头痛等

(4)汽车过多,尾气排放量大地形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临太平洋,为西风带迎风口,污染物不易扩散

解析由图片中显示的光照、交通工具、带婴儿散步的母亲等要素分析可知,图中反映的是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产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和醛类等二次污染物,对人类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喉炎。美国的洛杉矶成为此类毒害最典型的城市之一的原因主要有:工业、交通发达,人口集中,汽车数量过多,工业废气特别是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位于三面环山的“马蹄形”地区,烟气受到地形阻碍,不易扩散等,易造成严重的污染事件。

反思归纳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成因

①洛杉矶众多的汽车排放大量有害气体;

②气候条件:洛杉矶是地中海气候,夏秋季节光照强、降水少;

③气象条件:常出现逆温天气;

④地形条件:三面环山,只有西面临海,地形闭塞。

(2)光化学烟雾的防治

合理规划,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

迁移应用2 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物是()

a.碳氧化物 b.氮氧化物

c.硫氧化物 d.臭氧

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伦敦生产和生活燃煤量大,再加上大气环流影响,导致发生烟雾事件,其污染主要是硫氧化物(sox)。

探究点三温室效应及其防治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墨西哥坎昆当地时间2010年12月11日凌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落下帷幕,本次大会取得了部分积极成果,但对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标准的第二承诺期并没有达成协议。

材料二“冰雪之都”奥斯陆的2月,以前平均气温是-2℃,而现在极端最低气温仅-2~-3℃;现在从挪威海域通过北冰洋,再到白令海峡出现的无冰地带,比前些年同期宽了不少。

材料三墨西哥坎昆位置示意图

(1)下列气候资料中,与坎昆气候特征相符的是()

(2)根据材料,可获取全球变暖的证据有哪些?二氧化碳等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的原理是什么?

(3)全球变暖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哪些危害?

答案(1)c

(2)气温升高,海冰减少。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3)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③导致洪涝、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增加;④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反思归纳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影响及防治对策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

②人为原因:全球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有关。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是过度毁林减小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及海水热膨胀),对地势低平的沿海地区以及一些海岛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会导致海岸线发生变化;全球变暖后,蒸发量可能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全球的气候状况和水的循环运动;全球变暖会使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可能使大量的物种灭绝。

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全球变暖会使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种植业经济可能会变为畜牧业经济;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全球变暖还会导致中低纬地区炎热天气增多、某些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从而影响到人类健康。

(3)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迁移应用3 下图是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上温室气体的分析结果,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co2浓度随纬度升高而表现出总体增大的趋势

b.ch4浓度在40°n以北随纬度增高而增加

c.人类活动是造成沿线co2和ch4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d.洋流是造成沿线co2和ch4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毁林等,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人类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中低纬度,所以出现了该图中co2浓度随纬度升高而表现出总体减少的趋势。ch4浓度变化有人为排放和自然排放两种,在人类主要活动范围的中低纬度地区,以人为排放为主(如来自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而在高纬度地区则以自然排放为主(来自沼泽湿地,ch4排放以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在该图中反映出ch4浓度在40°n以北随纬度增高而增加,这与自然排放的规律有关。

2010年6月,卫生部公布数字表明,我国每年有35万人因大气污染导致身体不适而求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大气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因此,向大气中排放废气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b.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

c.大气污染都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

d.大气污染表现在大气中o2和水汽的含量增多

2.下列情况可造成酸雨的是()

①森林遭到乱砍滥伐②工业上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③广大农村居民燃烧沼气④汽车排放大量尾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1.b2.c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大气污染含义的理解。大气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向大气中排放废气的数量超出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就是大气中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大气中增加了有毒有害的物质,并产生了各种危害。大气污染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第2题,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燃烧矿物燃料放出的气体中含有nox和sox。城市中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含硫煤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sox和nox导致。

科学家最近发现,有些山岳冰川正在以比过去350年来快100倍的速度消融。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冰川消融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温室效应

c.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d.氟氯烃的大量排放

4.冰川消融的后果有()

①河湖水酸化②低地淹没③建筑物腐蚀④陆地淡水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3.c4.d

解析第3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第4题,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将被淹没;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5.下图是“欧洲某年降水ph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述各国中,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

a.西班牙 b.瑞典

c.德国 d.冰岛

(2)产生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该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c

(2)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排放sox、nox等酸性气体

(3)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古迹等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解析本题通过酸雨及其成因、危害和分布的知识,考查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通过对欧洲政区图、等值线图等的阅读,考查地理读图能力和区域地理的综合分析能力。解题时:(1)要根据题意读图,即ph越小,酸雨危害程度越严重。找出ph等值线最小处也即酸雨最严重的地方,运用欧洲政区图判断是哪个国家。(2)综合欧洲位置、气候和工业分布分析,欧洲地处西风带,为温和湿润气候,这是造成酸雨的主要自然原因。欧洲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工业发达地区,煤作为原料及燃料大量使用,因燃烧产生的so2等工业废气是人为原因。二者结合,可知酸雨最严重的地方发生在瑞典和德国东北部、波兰西北部。(3)酸雨造成的危害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是通过酸雨降到地面而对地面影响引起的,要从环境问题的概念、表现、产生原因及危害上深入分析,重点是污染。

[基础过关]

1.秦山核电站污染近岸水域,主要是因为排放()

a.含重金属的污水 b.热水

c.含核废料的污水 d.生活污水

答案b

解析核电站排放的废弃物主要是冷却水。因为冷却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近岸水域,引起秦山核电站附近水域水温升高、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中存在的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加等现象,从而危及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

2.下列关于水体自净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相同的

b.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是通过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实现的

c.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河流水大于地下水,地下水大于湖泊水

d.水体的自净能力可随污染物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强

答案b

解析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水体的流动速度越快,循环周期越短,水体中的溶解氧越多,污染物越容易被氧化分解,自净能力越强。故就自净能力来说,一般是河流水大于湖泊水,湖泊水大于地下水。如果人类向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便会导致水质恶化,产生水体污染。

3.关于水体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赤潮是海洋水体污染造成的

b.水华是淡水水体污染造成的

c.水体污染只能使水质变坏,而不会使水深变浅

d.湖泊水流动性差,更新周期长,污染后自净较难

答案c

解析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富集的植物营养素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于不能被鱼类食用或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体。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难以恢复。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

4.水污染带来的后果是()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增加酸雨次数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水污染会造成水质性缺水,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读下面一幅漫画,完成5~6题。

5.漫画描述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光化学烟雾

c.温室效应 d.臭氧层空洞

6.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b.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和生活中大量废热的排放

c.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

d.石油烃废气的大量排放

答案5.c6.a

解析第5题,漫画中的冰、企鹅和即将被淹没的楼群是题眼,说明漫画描述了南极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的现象,这是温室效应的后果之一。第6题,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引起酸雨;石油烃废气的大量排放是光化学烟雾产生的污染物;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和生活中大量废热的排放是热污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能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

7.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降低小汽车的能耗③大力植树造林④大幅度减少冰箱、空调的生产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大气污染的产生,一是由于工厂、家庭炉灶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硫和氮的氧化物;二是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三是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箱、空调等,排放出大量的氟氯烃。要减少大气污染,一方面要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使用量,降低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能耗,另一方面要减少氟氯烃的使用量,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发挥森林“大自然的总调度室”的作用,故选a。

8.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

a.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开发利用

b.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c.发展洁净煤技术

d.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量

答案b

解析题中四项均是措施之一,但根本措施是减少酸性气体的人为排放量。

[能力提升]

阅读某乡镇中学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报告,完成9~10题。

这里山清水秀,有巍巍青岭山,淙淙渠溪水。……尤其是乡镇后面的大塘,污染非常严重,以致鱼虾绝迹,塘水变臭变黑,由原来清可见底可用之水,变成现在连手脚沾泥都不敢到塘中洗。

9.造成该乡镇鱼虾绝迹、塘水变臭的主要污染源是()

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②生活垃圾、家庭炉灶③水土流失④酸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d

解析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

10.从水污染的类型看,该乡镇的水污染最可能是()

a.物理性污染 b.化学性污染

c.生物性污染 d.自发性污染

答案b

解析物理性污染主要是热污染及固体废弃物带来的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是寄生虫及虫卵、病菌和细菌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广东省环保局2008年9月3日公布的《上半年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带来了好消息,也带来了坏消息:全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局部区域有所好转;但波及全省近七成土地面积的酸雨污染仍然严重。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中,除地处边缘的江门市外,其余8个全部名列“重酸雨区”。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1~12题。

11.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酸雨严重的主要污染物是()

a.so2、nox等气体

b.石油烃废气

c.co2

d.一氧化碳和铅烟

答案a

解析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so2、nox等气体;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和铅烟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污染物。

12.广东省部分地区上半年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得益于()

①产业升级②新能源的广泛使用③燃烧技术的提高④分散供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空气质量好转,意味着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受技术条件和成本的限制,当前广泛使用新能源不现实;分散供暖将增加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且广东省冬季不需要供暖。

13.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废水,不加处理,任意排放,常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从而破坏了水体环境。下图是黄河中游某支流一水文站流量和污染程度的实测结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河流流量与河水污染程度有何关系?

(2)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该地的水污染?

答案(1)河流流量越大,污染程度越轻;河流流量越小,污染程度越重。(或答河流流量与污染程度呈负相关)

(2)施行清洁生产,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达标排放,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关停并转;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减少化肥农药的污染;对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1999年以来某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以年均19.4%的速度递增,2006年该市的汽车数量年激增近4万辆,具有成本低、无污染、方便等优点的自行车出行比例已下降至10%左右。

与此同时,该城市公交车辆的营运速度从17千米/小时下降到12千米/小时(国家标准为20千米/小时左右),全市空气质量的优级率不断下降,居全省倒数第三,酸雨严重。

材料二车辆行驶速度与氮氧化物排放的关系图

(1)该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2)结合图中信息,简要说明该市空气质量、酸雨与交通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3)结合生活实际,针对以上问题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1)大气污染物增多,酸雨严重。

(2)车辆的营运速度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呈负相关;由于交通拥堵,车速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全市空气质量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酸雨增加。

(3)①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②控制私家车数量,优先发展公交事业;③加强环岛及立体路网建设,优化交通路网;④各部门上下班时间相互错开,减少交通拥堵;⑤环保出行(近距离可步行或骑自行车)。

解析第(1)题,材料中的“全市空气质量的优级率不断下降,居全省倒数第三,酸雨严重”是题眼,说明该市面临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酸雨威胁。第(2)题,正确阅读“车辆行驶速度与氮氧化物排放的关系图”是关键,图中信息显示,车辆行驶速度越慢,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越高。第(3)题,“针对以上问题”是关键词,将答案限制在减少汽车尾气量的措施中。

15.下表反映的是我国化石燃料在产生相等能量的情况下,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数量差异,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灰分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碳氢化合物

煤炭 148 700 10 29

石油 14 400 5 16

天然气 1 1 1 1

(1)表格污染物中,能够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________,酸雨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主要气体中,还有一种气体表中没有显示,这种气体是________,这种气体的排放对环境能够产生哪些影响?

(3)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大气中60%的灰分、87%的so2、67%的no2均来自煤炭的燃烧。为减轻大气污染,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so2、no2使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荒漠,建筑被腐??

(2)co2co2可以作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植物生长;但co2能使大气增温,造成温室效应。

(3)①推广洁净煤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②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洁净能源。

解析(1)形成酸雨的物质主要是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从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两方面的破坏,说明酸雨危害;(2)化石燃料排放的气体中含有co2;(3)注意设问的角度是“从能源利用角度”提出减轻大气污染的建议。

高三地理教案篇5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过渡:人类是在土地上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物质基础,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等不同类型。

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商业区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设问:西安市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引出中心商务区: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发达。

住宅区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此处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对比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的形成: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这些工业专业化程度高,且有很强的协作性。由于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要求,故工业区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厂房、仓库等设施。

以上3个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以下3种。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这3个模式的阅读属于扩展学生知识面的,故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经济因素、经济收入、知名度、宗教种族、历史原因等,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由于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因此地价决定了每种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而地价取决于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此处ppt出示经济因素对功能区的影响示意图。学生看《新新学案》大册子第25页。分析功能区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之间的关系。

高三地理教案5篇相关文章:

高三主任工作计划5篇

高三年级组上工作计划5篇

七年级地理下工作计划5篇

衩二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5篇

高三年级长工作计划5篇

高三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5篇

地理八年级教学工作计划5篇

高三个人语文教学工作总结5篇

八年级地理下工作计划5篇

高三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5篇

高三地理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