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大家对这本书的读后感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阅读后,写读后感成为我与同学们交流文学观点和评论的纽带,以下是满满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篇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每当吟完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心中仿佛有千言万语喷涌而出。这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

此词写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仕途不济,官场失意,苏轼用一首《定风波》来表达了他豁达的胸襟。《定风波》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了其遇雨阻却无悲无喜,醉醒全无的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哲理。

“莫听穿林打叶声”狂风骤雨,黄州之贬又如何?作者不以外物萦怀,依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而对生活的磨难,他淡然处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艰难险阻在他心理如无物,他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抒写大气磅礴的人生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忘我的境界大有“何怕浊烟迷人眼,我有正气存人间”之势。

是啊,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从苏轼的态度中我体会到良多啊。还记得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感觉天一直在下雨,我就如同蛰伏的茧一样,处于高考无边黑暗中。身边的种种约束与不自由都成为了一把强有力的锁,约束着我的心。废寝忘食地拖着废倦的身体如行尸走肉般地为明天担忧,也许高考路上本来就是风波不断吧!心累了,心就下雨了,无法把自己的心整理得更好。这时读了《定风波》,心中所有不解和不安都平定下来了。《定风波》教我要不怕风雨,顶风冲雨地从容前进,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前进,要看开一切坦然面对一切地前进……我仿佛看到了苏轼在仕途中遇雨但是仍然从容前进的身影……苏轼的处世态度平定了风雨,也平定了我的焦躁不安。

也许人生就是要从容不迫的吧,每个人在行路中难免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风波,当困难来时我们何不学学苏子“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淡定。人生的风雨劈头盖脑又怎样,迟早会有晴天的一天,唯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生命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荣辱得失犹如过眼云烟,超越困难,解决困难就要有勇气面对。超然洒脱地活着,只要内心平静,内心从容又充实,又有什么可以阻挡呢?

我们恐怕没有圣人的意境,也没有足够的阅历,但都不防闲时读读《定风波》,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新的体悟。也许不经年我们也能理解苏轼的超然洒脱。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篇2

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已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在黄州身处八百孤寒的处境之中,生活十分拮据,但他却仍然能保持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就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苏轼和友人一起出去郊游采风,谁知天气骤变,自己身边的人个个忙着躲雨,惟独诗人自己仍然能乐观的在雨中吟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b&b一曲《定风波》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从诗人口中脱颖而出。

词的上片写了诗人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词的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所谓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 读了苏轼的这首词,让我突然之间感受到:人生就算再大的风雨,只要我们能坦然面对,这些又能算什么呢。这无时不刻的给了我们后人很多的启发和感想。我感觉我在读的不是一首诗,而是在读一个人,一个拥有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的勇者。 苏轼这一生命途多舛,他屡遇艰危却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这首定风波便是他最好的生活写照,也是我们后人最好的精神教材。

他面对生活是那样的坦荡不拘,那样的镇定自若。我想这样使我们平常人很难做到的,很多人在生活中往往遇到一点小困难,或者小的挫折,就干脆认命了,就这样跪倒在命运的裙摆低下。这又使我想起了一首周杰伦自导自演的歌曲《稻香》中的歌词:不要那么容易就放弃就像我说的,追不到的梦想换个梦不就得了,为自己的人生鲜艳上色&b&b这首歌主题和定风波十分相似,都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他还或者,就应该活出自己的态度,活出自己的精彩,哪怕生命中充满了狂风暴雨,哪怕命运女神对你的种种不公,只要你能坚强的活下去,那你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上,也是值了!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篇3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词我们都非常喜欢,是苏轼借事抒怀的代表作。描写了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与朋友春游时,途中遇雨这么一件事。上半阕,苏轼乘着酒兴,在雨中抒发豪情,下半阙,酒醒后迎着斜阳,诉说对人生的感悟。

好词就是这样,画面感极强,一句话就把我们带入到了那个情境当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一句妙在用“雨声“来代替雨,仿佛耳边已经”啪、啪“作响,雨点穿过林叶缝隙,打在脸上,又凉又疼。”穿林打叶“四个字非常有质感,可以感觉到这是一阵骤雨,雨落下的又急又有力。眼前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场景,有人跑着找地方避雨,有人拿出各种东西遮挡,有人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慌乱之中尽显狼狈之象。而在这场慌乱的景象中,唯独一人与众不同,这场骤雨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兴致,反而激发了他的豪情,他依旧拄着竹杖慢慢地向前走着,时而高声吟唱,时而纵声长啸,在雨中尽情的释放自己。而这时的雨声衬托着他的吟唱长啸,已然成了背景音了。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就是用疾风骤雨来比喻人生前进道路上的危机和困境吧。面对打击和责难,人们纷纷选择了逃避、妥协、放弃,而苏轼用“莫听”“何妨”等词,展现了他的执拗、轻蔑、豪放、从容,也表明了他的态度。”古有“苏门长啸”的典故,可知“吟啸“对古人来说是清雅、脱俗的行为艺术。也不知道古人的长啸到底是什么声音,总让我想起电视剧《笑傲江湖》,刘欢唱的主题歌开头那声,听了让人精神一振。“徐行”不仅是因为从容淡定,是他根本没有把这场雨当作是前行的障碍,而是途中偶遇的一场景致。

“竹杖芒鞋轻胜马”,看到那些骑着马,在泥泞中打滑跑不起来的样子,反倒是自己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走的轻松、稳健。马的优势自然是在官道上跑,就像我们的跑车在高速上,而一到泥路、小路上就陷入麻烦,好像在我们堵车的城市中,每每骑着自行车掠过一辆辆堵着的汽车时,就有一种“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感觉。当然,这也是两种境遇的对比。曾经位高权重,现在是无官一身轻,天性乐观的苏轼,此时也不忘打趣一下。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一生中总是担惊受怕,怕什么呢?怕不可预知的未来,怕想要的得不到,怕已经拥有的会失去。老子《道德经》中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怕是因为有私欲,才会患得患失,而苏轼用”谁怕?“向世人宣告:“我本无欲无求,我怕什么?”一生都在这烟雨之中,又有什么关系呢?乐得逍遥。“任平生”三个字尽显潇洒。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篇4

曾仰慕李白潇洒自如的诗,曾回味李清照婉约凄美的词,曾痴迷马致远优柔惨淡的曲……但当我读到苏轼《定风波》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便彻底的被他折服了。

想想,苏轼竹杖芒鞋漫步于小道之上,在风雨中吟啸而来,那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要具有怎样的一种淡定的心态啊!他在穿林打叶声中走入了心灵的坦途,也走入了我的心里。

遥想苏轼当年,22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机遇施展之时,却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政治上的腥风血雨全然加之于上,导致一生颠沛流离,“乌台诗案”更让他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可他却在风雨中高呼:“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啊!

仕途的艰难,政治漩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述之苦……华年老大,功业少成,一般人难免心生苍凉消沉之情,而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淡泊超然。这一路的艰辛,这一路的坎坷,这一路的无奈,并没有使苏轼消沉、失落。他没有吟唱那软绵绵的情愁与悲苦,如小女子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没有学杜甫的多愁善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没有玩深沉的李后主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也没有隐者心境,如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如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而是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苏轼的过滤,都变成了一片晴空,他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那么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要有坦荡的内心和从容的气度,活得像苏轼一样的明亮,一样的豁达。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篇5

高中时初读《定风波》,便觉得大气磅礴,被苏轼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而震撼,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宇宙中,看到无数星芒,耀眼夺目。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让我跟着作者置身于雨骤风狂的天气里,苏轼表情淡然,轻轻摇头说“莫听”,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这是已雨过天晴,苏轼依旧平静淡然。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人生中的起起落落、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上班后再读,依然余音绕耳,即使自己是渺小的沧海一粟,也会被这种力量而鼓舞,心之所往。苏轼的这首词句句经典,经得起反复诵读、反复推敲,依然历久弥新。

这首词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研读和挖掘,我从心态方面浅谈一下我的看法。克服焦虑,不畏惧前路艰险。从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到一名公务员,从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孤身一人来到偏远艰苦的工作岗位,有过无数焦虑浮躁的时刻。无法静下心工作,沉不下去心看一本书。其实仔细想想,无非是功利心太重了,总想着要立马得到什么,工作中想要迅速看到成效,所以选择性的逃避困难,挑选一些容易达到的事情去做,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急功近利才是浮躁的源头吧,带着绝对目的性去工作,期待每一件事情都有反馈。可是生活哪有那么容易,付出了不一定就会有收获,倒不如把急功近利变成细水长流,稳步前行。正如余世存先生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月自有答案。同时,要脚踏实地而非空中阁楼,脚踏实地才能更笃定的仰望星空。有再多的蓝图、构想,都不如立马开始去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轼的淡然豁达也是事上练得来的,我们只有去经历、去体验、去大胆迈开步子走,才能在实践中收获真知。这首词,无论是初见时的豪气,再见时的沧桑,总是让人唏嘘感慨,又顿生勇气,是我精神世界的一方桃花源。等我成长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再重读这首词,期待会让我迈向一个更加开阔的远方。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骑鹅旅行读后感5篇

你为谁工作的读后感推荐5篇

你为谁工作的读后感优质5篇

读后感心得体会推荐5篇

红楼梦30读后感精选5篇

三年级作文读后感400字5篇

企业就是你的船读后感5篇

骑鹅旅行读后感优质5篇

你在为谁工作的读后感5篇

阿徒生童话读后感最新5篇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2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