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有意义的书籍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写好相关的读后感,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以下是满满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了美德故事读后感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读了美德故事读后感篇1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是我最喜欢的读物之一。因为里面告诉了我许多美德,所以,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如:要尊老爱幼,要刻苦学习,要谦虚礼貌……但,令我深有感触的是尊老爱幼这篇故事。
这篇故事讲了一个叫子路的孩子,他家里很穷,平时靠吃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子路年老的父母想吃饭,可家里没一点儿米,子路便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去亲戚家背回一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喷喷的饭时,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都子路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阅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到非常愧疚。因为有一次,妈妈买了一条新连衣裙,我见自己却没有,便很不开心,妈妈的`裙也是几年前的了,而我自己有几条新裙呢!读了这篇故事后,我非常后悔,妈妈每天都起早贪黑,自己却一点也没为她自己想。更不要说什么孝顺了与故事中的子路比,我还差得远呢。我应该向子路学习。
从今以后,我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做爸爸妈妈的小棉袄,做爷爷奶奶的小拐杖。不让家人操心。
当我看到有人在捡垃圾,擦墙砖时,我多么想对那个人说:“谢谢您,您为我们美化了家园,您是爱环境的使者。我们让人人都因向您那样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当看到穷孩子背富孩子笑时,一位男子挺身而出,保护那个穷孩子,自己却遭嘲笑,还被人打得遍体鳞伤,我多想对他说:“谢谢您,保护弱小的穷孩子,自己不怕疼痛,您值得我们学习。要是大家都向您那样,生活会变得如此美好。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信任别人的心。
同学们,我们用行动来践行民族的传统美德吧!
读了美德故事读后感篇2
记得肖复兴曾经说过:“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的尽情的飞翔。”在这个周末,我和妈妈一起阅读了一本名叫《中华美德故事》的一本书,这本书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这本书让我逐渐地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也让我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认识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价值。本书通过了很多的神话故事以及诗篇,寓言,童话等引人入胜的丰富内容,让我充满好奇心,睁开了稚嫩的双眼,展望人生中的道德观以及价值观。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拥有着许多传统的美德,而这些就是我们中华人民最宝贵的财富,是必不可少的,是必须的传承下去的。看了《中华传统美德·俭朴篇》里有一个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季文子的故事.我觉得季文子虽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他穿的是久洗的旧衣;吃的是简单的饭菜;住的是简陋的小屋;坐的是瘦马破车。他还时常叮嘱家人说:“不要讲排场,搞浮华,有粗茶淡饭供吃喝,衣服不脏不破就好了。”在他三十多年的宰相生涯中,保持着一贯的节俭作风。要知道,节俭难,而三十年如一日的节俭更难,更何况是堂堂一国之宰相呢?
节俭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以他们光辉的榜样赋予“节俭”更丰富、深刻的意义。可在如今,又有多少人会懂得要节俭呢?现在的生活,人们都有了钱,可以到处去消费。消费是可以,但请别浪费。餐桌上,人们在肆无忌惮地将剩饭剩菜倒去;平日里,有一点污迹的衣服就扔掉;一个扭不紧的水龙头可怜得没人理睬……人们常说:“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我们一定要给下一代树立一个好榜样!”纸上谈兵,可实际生活中又有谁还能做到呢?因此,我希望我们的中国人民能够以勤俭朴素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身体力行。
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所以,我们必须得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博大精深民族文化永远地弘扬下去。
读了美德故事读后感篇3
?中华美德故事》这部书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不但增长了我们的历史知识,而且还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故事体现了爱国、正直、勤学、仁爱、诚信、机智、重孝等中华传统美德。
我最喜欢故事中的《勤学篇》,这部分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浅。我印象最深的是东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孙敬悬梁苦读的.故事。他因为自己读书时间一长就打瞌睡很着急,想了很多办法但都不行,最后他从屋梁上系一根绳子,另一头就系在自己的头发上,只要一打瞌睡歪头时,头发就会被绳子拉痛,他立刻清醒继续读书。孙敬就是用这种方法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大学问家。类似的还有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
这些故事我都非常喜欢,历史上那些有学问、成就辉煌事业的人,都是具有了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正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只有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
读了美德故事读后感篇4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看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没读懂意思。这天,我最后把这个故事深一层的意思读懂了。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在他四岁时,就已经很有教养了。一天,邻居给孔融家送来了一盘梨,孔融的兄弟姐妹们一哄而上,争抢那些又大又好的梨子。但孔融却站在一旁,没有去抢。那里写出了孔融很懂事,会谦让兄弟姐妹,让他们先挑选,自我才拿剩下来的吃。
父亲见到乱哄哄的场面,十分生气,让站在一旁的孔融给大家分梨吃。孔融先把两个大的分给了父亲,母亲,然后把好的依次分给了哥哥,姐姐和弟弟,而把最小的一个留给自我。父亲问孔融为什么把最小的留给自我,孔融回答:“哥哥,姐姐比我大,就应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也就应让着他,所以我就挑了个最小的。”父亲很满意,还夸奖孔融谦恭礼让呢。那里,又一次突出孔融很懂事。
孔融长大后,做了北海太守。他为人宽厚仁慈,广交朋友,善待有学问的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孔融让梨这件事上,不但使他的兄弟姐妹受到教育,还为世人做出了榜样。从孔融的成长,我也懂得了小时候不但要学习文化,还要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长大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材。
这一遍看完后,我懂得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学会谦让,我们之间就不会产生矛盾,矛盾不存在,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社会和谐,我们的社会就是礼貌社会;社会礼貌了,经济就会腾飞,我们的生活也就会更加完美。
读了美德故事读后感篇5
人因为有了美德而受尊敬;国家因为有了美德而绚烂;社会因为有了美德而缤纷。美德是孝敬师长,孝顺父母,待人诚信。美德是连接古今社会的一条线段,美德更是一首歌,歌唱幸福祖国,歌唱美好明天。美德更是每一个人类应该做到的。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美德事迹就如同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美德充满每一个细微之处,只要细心观察,就一定能发现。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的好学精神。孔子都60多岁了,还要拜师学琴。他与别人学琴不一样,别人都是迫不及待地想学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天。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埋头一练就是10天,明明已经弹熟了还是不肯换新曲。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但要把新曲练熟,还要通过曲子的.旋律来猜测作者人的人品,个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的老师。
看到这里,想想自己,我感到十分惭愧。又一次,妈妈给我买的复习资料,我碰到了一道难题,怎么想也想不起来。这时,我想起来参考书后面不是有答案吗,抄一下不就完了,再说爸爸妈妈刚好出门了。第二天妈妈给我检查时发现了这道难题,又对对答案看到我做对了,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便把我叫到身旁,让我说出这道题的过程,我哪会呀!那天挨揍是少不了的。今天读了孔子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这件事,它提醒我: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要虚心向会的人请教。
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我们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奋勇攀登,才能到达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我坚信中华美德会被人们永远传承,会流芳百世,会影响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让中华美德永驻ǎ
读了美德故事读后感篇6
前不久,我看了《中华美德故事》中的爱国篇。其中,《大禹治水》这篇历史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很久以前,天下发了大洪水。大禹的父亲鲧被派去治水。但由于鲧治水不利,大禹继承了父业。在治水过程中,大禹遇到了种种困难,但都一一克服了。三次路过家门,他都没有进去一次。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治水成功,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我暗暗立志,一定要以大禹为榜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长大后,时刻牢记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读了美德故事读后感优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