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升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广度,看完影片后一定要写观后感,精彩的观后感是对电影音乐和画面的感受和赏析,以下是满满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看心理电影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看心理电影观后感篇1
影片时长133分钟,因为年代久远,清晰度大约是150度近视的样子,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我行我素的疯子麦克墨菲被送进疯人院,一直想要逃离向往自由,经历众多之后,被医院方切割了脑额叶,而另一位从头至尾沉默装傻的“酋长”最终杀死麦克墨菲并成功逃出疯人院。分析来分析去,结果的不同和引发的思考源自于一个选择:究竟是选择大张旗鼓还是低头走路。
和很多人一样,在鸣人和佐助的偏好中,我喜欢前者,因为热血活力,激情甚至是一根筋。很多热血漫都喜欢塑造如此的主人翁,但是,大张旗鼓的说出自己要成为火影,然后事情朝希望的方向顺利进行,或许那更应该称之为幸运。《飞越》影片中酋长用枕头闷死麦克墨菲时我的震撼,不亚于《肖申克》中安迪在雨中张开双手那一幕。窒息感告诉你,很多时候并非悲观也并非偏激,只是得认清事实,果实可口得先抱住树干。并不是嚷嚷着要逃出精神病院就真的可以逃出去,并不是大叫着要统治地球万物就会乖乖跪倒在你的脚下,并不是喊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的口号”野生动物就会停止灭绝,并不是喊着未来无限美好就可以等着一切飞进手心。故事,之所以好听,是因为与现实的骨感对比之下的美好。有时候,单凭一腔热情,真的还远远不够,得低头看看路。
虽然都是一无是处,但换个角度想,好在还拥有家人朋友,还好没有掉牙只能吃稀饭,手还能动脚还能跑,盲目站在教室的桌子上吼叫是张扬青春不是牛逼闪闪。如果真的自命不凡,就现在开始做点什么,踩着泥土规划一下蓝图畅想眼前的未来,时而做个“酋长“,拿好手中的窝窝头吃饱了再打架,想好一些什么看准时机下手,才能够真真”逃离“想逃离的那个疯人院。
希望中的结果,是在酋长要闷死麦克墨菲时,麦克跳起来:上帝!你在干什么?!我他妈要自己自己逃离,我才是主角好么!
看心理电影观后感篇2
心灵捕手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在70年奥斯卡获得了最佳剧本奖,是一部经典的反映教师题材的电影。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年威尔,他是一名孤儿,在童年饱受欺凌,但他在学习方面颇有天赋,尤其是数学,他能轻易解开由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出的难题。但他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教育,只做清洁工、建筑工人等工作。数学教授兰波在发现其天赋之后,决定拯救他,找来了心理医生,但是由于威尔在童年遭受过巨大的打击,不愿意打开心灵与他人交流,心理医生都被他利用高智商赶走。
无奈之下,兰波只好找到了自己的大学同学尚恩。经过几次别开生面的谈话后,威尔发现尚恩并不像其他人一样,他们关系逐渐变好,在这期间尚恩也向威尔讲述了自己亲爱的妻子去世的故事,并由此告诉威尔,完美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威尔长久以来封锁的内心,开始升起第一缕阳光。
在接受心理治疗期间,威尔与史凯兰陷入爱河,但由于威尔总觉得自己配不上身为富家女的史凯莱,在史凯兰决定前往加州之时,威尔决定分手。其实威尔不愿意离开,是因为不舍自己的好友查克。之后查克的一段话改变了维尔,他说每天最开心的时候便是希望去接威尔士,威尔早已离开。查克认为威尔不能像他们一样,碌碌无为地度过平淡的一生,不能浪费与生俱来的才华与天赋。
在这时候,威尔与西恩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这次终于打破了威尔心中禁锢已久的枷锁。威尔哭泣地抱着尚恩,尚恩也被其拯救,决定重新面对生活。影片最后威尔驾车前往加州寻找史凯兰。
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情感分别为师生情、友情、爱情。威尔虽然有天赋,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尚恩在经历妻子死去之后,也不愿意打开自己的心灵,影片中的高潮便是二人互相拯救的部分。
查克虽然觉得每天和威尔玩耍是最开心的事情,但却希望威尔能离开他们,因为他们更不想看见他,最终泯然众人。这是真正的朋友才会有的想法,也是最使我感动的部分。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如何才能不枉活一生,教会我们如何追寻内心。因为人活一生,最重要的便是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看心理电影观后感篇3
电影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我试过了”。当麦克莫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就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影片后来告诉我们,大多数在精神病院的患者都是自愿呆在里面的,没有想要出去的愿望。只有一个人,麦克莫菲,是还具有这样的意识的,要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尽管不成功,但是是无愧于自己的心的。
精神病的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当2为专家判定麦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出现了很讽刺的画面,一个说他再正常不过,应该放到监狱里去管教;另一个则说他病得不轻。院长在这个时候没有了意见,询问护士长的态度,不知道护士长是出于好心还是故意陷害,她认为麦克的病情很严重,应该继续接受治疗。于是,就这样戏剧性的,麦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从护士长的态度中可以看出,“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且她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总是询问一些个人隐私的问题,暗示着,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问题的人。难道这个标准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对麦克说的话,也许观众真的以为酋长要把麦克弄走,但是,结果却远远出乎意料:酋长把麦克用枕头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了。可是,他选择了用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逃走,实际上,也就是和麦克一起逃走了。
很难想象得到,这部片子是7几年拍的,里面体现了福柯关于精神病的思想,如果结合着他的《疯癫与文明》来看,是最好不过了。
看心理电影观后感篇4
看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分的时候, 我只是觉得那个护士冷酷,自以为权威,实际只是自我满足的假权威;实际上越是这样,越不会有人从心底尊敬她。而且她并没有做有利于病人的事情,只是一味没有人性地压制病人。
而男主角墨菲是个表面神叨叨,实际是聪明,向往自由,关切别人的好人。这种品质在影片里展现得很具体。比如他的谈吐,他教酋长打篮球···
到后来,随着电影上演一个又一个高潮,我越发清晰地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部“疯人院”电影,他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只是用更为激烈的方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爆发出来,强调影片的意图。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我觉得我被这部电影触动的最深刻原因就是它让我联想到这个我,和其他千千万万人生活其中的中国社会。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对社会的探知欲越来越强,而却失望的发现这个社会如此大而多的弊病。这个社会是如此不公平,而这个社会的弊病却如此之多:贫富差距,教育体制, 走后门,没有动物保护法,低俗的媒体····而这些问题都是建立在社会机制之上。
最可怕的不是有问题,可怕的是意识到问题却不去克服,甚至在社会压力与舆论导向下屈从,甚至对自己心理暗示: 比如在看电视上看到外国人在街上游行,其实我们是羡慕的,羡慕别人表达自我,追求自由的权利,而我们不敢,也没有那权利。然后有的人会对自己说,这些外国人做这些事还是改变不了什么的,但我们呢,我们连做都没做。
就像电影中墨菲在搬那个水槽失败后说的话:我至少试了。而在电影最后,酋长搬动了那个水槽,打破窗户,逃了出去。这就是我们说的前赴后继。这就是勇气。
感触还有太多, 就先说这么多吧。
看心理电影观后感篇5
豆丁与凯文比赛,豆丁输了,也没有朋友了。从此豆丁在幼儿园里一个人玩,受到同学的欺负。凯文觉得自己很强,便整天欺负豆定,还叫上了许多同学来欺负豆丁。豆丁不敢告诉老师、以及妈妈。因为他知道妈妈和老师帮不了他什么,决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其他同学。所以豆丁很勇敢,不会随地流泪。看到这,我觉得豆丁很坚强,是我的好榜样,再说他也只有五、六岁!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很脆弱的,需要妈妈的保护,而豆丁他……根本就不需要妈妈的呵护,而是他呵护妈妈。我的泪水,忍不住掉了下来。因为我都十几岁了,还要妈妈保护我,我也不知道该怎样保护妈妈……所以豆丁是个好孩子。虽然脾气很倔强,和妈妈顶嘴,但是他很会保护自己的妈妈,不想自己的妈妈受到一点伤害!
有一次,凯文带着几帮同学在豆丁面前出现了。凯文张口闭口都在骂豆丁的妈妈。豆丁在忍无可忍之下,打了凯文一拳,叫凯文闭嘴。老师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批评凯文,反而骂豆丁。我觉得老师也太偏心了吧!应该公平才是最美好的吧!这样对弱小的豆丁也太不公平了吧!我十分气愤。
在豆丁最孤独的时候,没有人陪他的时候,体育老师告诉豆丁,世界上有这样一句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使豆丁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信,同时也找回了朋友……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流泪了……因为豆丁是我生活道路上的最好榜样!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要有自信,即使身边的人离你而去,都要勇敢的去面对,去克服所有困难。这样不仅自己越来越出色,而且朋友也多了。这样是最好的结局!只要记住这句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话会伴我永远……
看心理电影观后感篇6
?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是1975年美国导演米洛斯·福曼所拍摄电影,根据1962年肯·克西同名小说改编。曾获1976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
对于影片情节,在初次欣赏时,真的有点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有种自己也成了“疯子”的愤懑之感,然而,等我独自安安静静地再次观看一遍之后,心底泛起一种复杂的感觉。说看懂了,的确已经明白了情节,也了解了这个故事。但是真的看懂了吗?我又不住问了自己一次,而答案是否定的。影片的深层含义并不是那么浅显的,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由许多情节都值得商榷、慢慢理解。就好像我们常认为的那样,一部经典的作品只有反复推敲才能显其深刻内涵。
我们知道影片的绝大多数镜头都发生在一家精神病医院,医院中的人们神态各异,行为乖张,做事没有逻辑,仅凭“缺陷的意识”生活,如果从外表看,也许你会下意识的排斥、甚至鄙夷,但是深入地去体会、理解,你应该能体会到他们的善良、他们那种仍向往美好、正常的生活的渴望。
先谈谈一个人物——护士长瑞秋。医院中的病患听从护士长瑞秋的话,顺从她的“命令”,因为她是护士长,他们知道,只有听从她,才能获得药品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表面上看,瑞秋是一个恪尽职守的护士,医生眼中的优秀人员。但在病人眼里,她只是一个依靠恐惧、暴力和处罚来维护自己权威的恶魔。她忠实执行规则来要求病人,但这些规则并非由病人自己制订,也就是说她剥夺了病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自由,这种自由包括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她不但限制病人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而且还限定病人听的音乐看的电视等等。老师在课上说:“瑞秋是一个不知道随机应变的护士”,的确是有道理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就像一位“巫婆”,看着她穿着白色的衣裙,好像天使散发圣洁的白光款款而来,但是在我眼中,这场景有种莫名的讽刺,每次当她走来时,只会引起病人们的神经紧张……
每次的谈话时间看似十分民主,表达出她作为护士长对病患的深切关怀,然而一旦触及她心中深刻的规则时,一意孤行才是真实的写照。有影评说:片中疯人院实为社会之缩影,疯人院里只有“精神病人”和“医生”两类身份,但这恰恰反映了社会中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我想,这瑞秋就是一个真正的反派角色,一个“统治者”。
而后谈谈情节——影片结尾:昏黄的光线下,“酋长”来到麦克默菲的床边,呼唤着他,“现在我们可以逃跑了。我现在觉得自己强得象座山。”“我不会扔下你的。我不会让你这个样子留在这里。跟我来吧。我们上路吧。”“酋长”一边说着“我会把你带出去”,一边用枕头闷死了他。而后“酋长”搬起洗漱台砸烂窗户逃走了。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酋长要杀死麦克默菲?
如若我们从灵魂层次来理解的话,酋长不仅不是杀害了麦克默菲,而是解救、释放了他。那扇破碎的窗户仿佛禁锢人们思想的旧制度,被无情地颠覆。当灵魂超越肉体的束缚,他将获得永恒的自由。而不是像傀儡一样残喘呼吸,仍人摆布。而且,飞跃疯人院,一直是麦克默菲的心愿,他是不愿被束缚的。
当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希望的曙光会照耀着酋长与麦克默菲的灵魂走向自由!
看心理电影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