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阅读体验的记录,保留了我们与书籍的心灵交流,要尽量避免长篇大论,保持简洁,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读后感,以下是满满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伴阅读的读后感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伴阅读的读后感篇1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
鲁迅在安徽巡抚思铭被刺杀后的同乡会中,发现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对鲁迅的意见大抵是反对。一问才知道: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鲁迅就愤怒起来了,觉得他太不勇敢,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也害怕,于是坚持要发电。于是两人便成了冤家,致使鲁迅厌恶范爱农甚过满人。
直到革命前一年,两人才在绍兴相见,成了好朋友。一同喝酒时鲁迅又翻出那段往事,范爱农与鲁迅处处作对,原来是鲁迅再税关的一次摇头,使范爱农以为鲁迅瞧不起他。
这告诉我们,要与他人多交流、沟通,阐明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避免很多误会。如果鲁迅在同乡会上问一问范爱农,或许两人早就成为朋友了。
我们要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对他人的错误行为加以体谅,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出差错。但原则上的问题不能让步。鲁迅和范爱农都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所以,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
同时,我们对事物也不要太敏感,范爱农把鲁迅的一次摇头当作轻视,实在不应该。
总而言之,只要有宽广的心胸,就会避免很多误会。
爱农,可范爱农的身后,潜藏着一个巨大而黑暗的社会背景。
伴阅读的读后感篇2
作为本书的书名,最能引发人们思考的就是这个苦字了。那么文化又有哪些苦需要倾诉呢。细细一读,这本书写得如散文一般,但主要更像一篇游记。可并非只是像描写美景般那样简单,作者更是在倾吐一个事物背后的兴衰。
我花比较多的时间品味的是中国之旅这一部分。其中有写田间乡下的牌坊的,有写名扬四海的莫高窟,还有写妇孺皆知的大文学家苏东坡的。我随着作者的步伐,去拜访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迹。随后,我便听到了它们的叹息,像莫高窟。它经过重重劫难才走到今天。当时的伤口经过多年的自然侵蚀,已无法愈合;她的容貌也已经遭到破坏。谁希望这样呢,在那内忧外患的年代,她就像一只毫无防备的羔羊,任人宰割,而她的母亲,也是如此。
但那么多珍宝,还是坚强的存活了下来。这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带着模糊的辉煌和清晰的被侵略的证据走到今天。除了有创伤的文物外,在苦中也是有令我们骄傲的事:作为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有许多人在它身上花费了大量力气。白居易、钱鏐、苏东坡等人先后处理了洪水,解决了农田灌溉和城市排水问题,取得了惠及后代的成绩。更令我们欣慰的是,杭州的后人秉承生态之路,把美丽延续至今。这体现了杭州一条从古至今的宣言: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美丽,关于人间。所以作者很自豪地写道: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历朝历代的中华儿女担当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书写着一页页辉煌,虽然内部有过矛盾,外部有过侵略。但它坚强执着地来到今天。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引以为豪的。
伴阅读的读后感篇3
中国有句谚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真切地反映出了一个家庭对孩子成长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父母长辈所拥有的财富或是人脉权势导致的,而是父母长辈潜移默化中的一种性格品质的培养,也就是家风。
读《中国家风》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长者在一块儿,静静地听他述说一个个关于家风的动人故事。当我读到《父亲的遗言》时,我读懂了自力更生、自我奋斗是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妈妈是家风》时,我读懂了宽厚待人、助人为乐是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家中有善风自扬》时,我读懂了尊老爱幼、心存善念亦是一种家风......我不禁思索,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在我小时候,总会看到爷爷带着老花镜拿着一本书读的很认真,后来爷爷眼睛看不见书上的字了,便会让我念给他听。而我的奶奶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却为家人操劳了一辈子,勤劳善良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将爱读书、乐意助人的特性传承到了我母亲身上,而后又传递给了我。我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听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吃饭不能左挑右拣”,“看到长辈要有礼貌”.....仔细想来,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话同样是家风的传递。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凭借着这些点滴传承,我们才能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传播的今天,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坚守住内心的安宁和纯净。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是很重视家风的,国有国威,家有家风。家风会影响社会风气,家风正,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就正了。反过来国风也会影响家风,国家的风气好了,社会风气清了,能感染社会中的个体,进而影响他们的家风。正如《杂说“中国家风”》里谈及的“作为若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家庭的风气、家庭的教养,小则是家传代继、香火延续之本,大则是国之兴废、民族盛衰之要。”可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在好的家风的熏陶下,“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伴阅读的读后感篇4
国庆放假期间,闲来无事,与儿子一起阅读了《童年》这本书。被书中阿廖沙的坚强、勇敢所打动。故事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在三岁的时候便失去了父亲,只好跟着母亲一起来到外婆家生活。外公又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两个舅舅也同样是粗暴自私的人,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是同样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可怜的阿廖沙受尽了折磨和欺辱,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在经受着巨大的折磨,但是幸好他的身边还有母亲、外祖母等善良的人陪伴着,她们给了阿廖沙爱和安慰,让他感受到温暖。
想想阿廖沙,再看看今天的孩子们,他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快乐的、是没有痛苦和烦恼的、更是无忧无虑的,他们都是家里的宝贝,要什么就有什么的;他们每天都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在周末的时候去超市商场里玩,有吃的,也有喝的。但即使拥有着一切,孩子们仍然不知道珍惜这一切,有时还会和父母发脾气闹矛盾。
通过这次和孩子一起读书,我学到了很多,我以后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多阅读这一类的书籍,教育孩子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伴阅读的读后感篇5
我最近阅读了《长征路上的红小鬼》这本书,感受到了“红小鬼”们不怕苦,不怕死的长征精神。虽然“红小鬼”们那时的年纪很小,但他们有志向、有理想、有毅力、有智慧,为革命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
让我感受最深,影响最大的'一篇故事就是:“喝尿小鬼”赖大超。1935年,红军经过桐梓城,让赖大超去收新兵。可是,新兵收到了,但却被敌人包围了。一直被敌人追,只好飞快的跑了起来。到了最后,新兵们口干的眼冒金星。赖大超急中生智,想到了喝自己的尿解渴。他靠自己作战多年的经验和冷静,跳出了包围圈。终于甩掉了敌人,追上了大部队。
我一想起赖大超用自己的尿解渴,还走了几十里泥巴路,身上到处都是泥巴,非常的不卫生。可是现在,我明白了,赖大超喝尿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革命。以前的我,只要有泥巴的路就嫌脏不走,衣服被弄破就不穿,走路上学觉得累,埋怨妈妈没有接送。种种的行为让我觉得很羞愧。
赖大超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令我敬佩。在生活中,我也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伴阅读的读后感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