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不妨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撰写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以下是满满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生读书的心得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学生读书的心得篇1
学校是知识的殿堂,读书的地方,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成为读书人、文化人的重要职责。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创造性地发展,决不是不要学生多读书,关键是要改变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的学习品质。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根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陶冶学生品德情操,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才能增强学生思维活力,孕育学生创新精神。长期以来,在以知识为本,以升学竞争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关闭在教室里,束缚在课本上,面临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没有时间多读书,不可能自由自在地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甚至失去了读书的兴趣,看书学习对许多学生来讲不是自己的生活需求,而已成为一种苦不堪言的负担。当学生远离名著经典,缺乏人类文化精华的滋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知识视野狭窄,人文精神萎缩的现象,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联想、想象和创新。
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决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多读书、多看书,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掌握读书的方法,在读书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也不是简单地在语文教学之外搞一些读书活动,而是要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1、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
读书需要条件,需要环境,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渲染读书的氛围,激发读书热情。为了给师生创设优质的读书条件,我校配置了图书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同时,精心布置校园环境,悉心培育校园文化,让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橱窗、每一个标记都浸润着浓郁的书香;此外,我校结合绿色学校的建设,重点建设了“绿色文化班级”,为学生创设一个读书休闲的环境。如今,文化班级已成为学生自由阅读的胜地,常见三三两两的学生或捧书阅读,或低声讨论。
在此基础上,我校积极倡导书香班级的建设,全校所有班级都布置了各具特色的读书天地。有利用图书角交流书籍,有利用黑板报推荐优秀作品,有利用“读书论坛”交流读书心得,有利用学习园地展示读书成果。
2、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读书内容。首先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基础,选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的书,能够自己读懂的书,切忌成人化倾向,迫使学生读书过深过难的书。其次要选择寓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书,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读书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在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收益。枯燥乏味的书学生不感兴趣,而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再次,要与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有相应的读书基础和思想契机。如我在选择恰当的读书内容,要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选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筛选,另一方面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教师可以每学期初提供学生一个读书菜单,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一本认真阅读,在期末时交流读书心得。教师可以定期向学生推荐几篇文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可以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去收集、选择相关的若干篇文章,而学生自己收集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读书的过程。这些方法既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读书方向,促使学生读有益的书,又给学生自主选择读书内容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指导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要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会读书。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读什么书,而且要关注学生怎样读书。我在平时着重指导学生注意三点,一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把阅读与动手动笔结合起来。在读书时勤动笔,圈点勾画精彩语句。二是“不动脑筋不读书”,把读书与思考问题结合起来。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不能只是读书,在读书时要多动脑,能够从书籍文章中发现一些问题,联系实际思考一些问题,从读书中得到一些启示,生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在读书后能够写出一些心得体会。
4、指导学生把读书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既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作用,帮助学生会读书,又能使语文教学增强生机和活力。把读书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首先在内容上,我们指导学生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去自主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使课外读书成为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正确选择读书内容提供基础和路径。
此外,教师应当是学生读书最重要的引领人,要做好这个引领人,教师应先是一位手不释卷的读书人。最好是要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看到教师的阅读状态。要学生读书,教师手里要先有书,孜孜不倦地读着,徜徉于书中,陶醉于其间,留连忘返,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走向传统阅读。
学生读书的心得篇2
可否请你帮我画只绵羊?第一次见面时他这么问。既然如此我就帮他画了一只绵羊,可这位小鉴定家似乎在考验我的耐心――四只羊中竟无一只满意。就当我耐心被磨光敷衍的画了一个空箱子,并告诉他要的绵羊就在里面时,他却露出了喜色。这就是我认识小王子的经过。
这部书讲述了一个世界上最伤心的故事,是一则关于爱与责任的寓言。
小王子曾经去过一些别的小行星,见到的全都是些大人,例如:国王、酒鬼、自负者、商人、数学家等等。
当他到达第五个星球时,他遇到了一位灯夫,他每分钟都必须点亮和熄灭一次灯,因为那颗小行星旋转的速度极奇快,一天只有一分钟那么短,他嘴里总嘀咕着:我在忙着很重要的事,这是我的职责
这个人一定会被其他人嘲笑,像国王、酒鬼、商人他们一样,虽然如此,他却是他们之中我惟一不会觉得荒谬可笑的人。或许,那是因为他思索的是他自身以外的事。至少,他的工作较有意义。当他点燃路灯时,就好像又多了一颗星星或一朵花苏醒过来。当他熄灯时,就好像送这颗星星和花进入了梦乡。
是啊,为了别人的事情而努力,不论在哪个国度,为之所做的事情都会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
第七个行星便是地球,在那里他遇到了一只狐狸,他请求与它一起玩耍,它却拒绝了:因为我还没有被驯养。驯养是什么意思?那是一种常常被忽略的行为,他的意思是建立关系,对我来说,你不过是个小孩,就跟其他成千上万的小孩没什么不同,我对你来说也一样。但是,如果你驯养我,那么,我们就会被彼此需要了。对我们来说彼此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和某人建立关系,例如成为朋友,是很美好的事。若我和某人成为朋友,我的生活便有如阳光照耀般充满光彩。我就会辨认出那与众不同的脚步声,是独一无二声音。
每个人都拥有星星,但是对不同的人而言,他们有着不同的意义。不过所有的星星都是缄默的。但,惟有你所拥有的与他人不同,对你而言它是最最耀眼的。
其实最重要的事情,是眼睛无法看见的。它对每个人而言都不同。
学生读书的心得篇3
炎炎夏日,在阳光的照耀下,我拿着《弟子规》津津有味的读起来,这本原名《训蒙文》,它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的,分为七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想要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守信用。
首先是《入则孝》。“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善事父母。心里面要时时刻刻记得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全心全意照顾父母。正所谓:“百善孝为先”。父母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听从他们的教诲。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呑吞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应该恭恭敬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可顶撞父母,使父母生气,伤心。
其次是《出则悌》教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就是在生活中要顺从长上,奉事兄长。“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就是告诉我们: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弟妹妹的要懂事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谨》是指我们行为要谨慎,不可放纵。我们应“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使面貌整洁,精神清爽,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身体健康。要注重服装仪容清洁,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鞋袜穿整洁,鞋带应系紧,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
?信》就是诚实守信的意思,是人立身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没有信用的人,古往今来在人世间是没有多少立身之地的。
?弟子规》这本书对我们一生都会有帮助,让我们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言谈举止。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一孝,悌.礼.仁.忠等。再学习,不但要认真学习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人。
读了这本书,我真是受益匪浅啊!并且回想我的品行,我又是羞愧不已。每天父母对我百依百顺,我还不满足,总还埋怨父母。只想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但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立志要做个好学生,好孩子。
学生读书的心得篇4
读完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夸父追日》的故事后,我被夸父的坚持深深吸引。我仿佛看到了夸父坚持不懈追太阳的情景。
夸父为了让大地永远充满光就向太阳追去。他追着感觉口渴,就喝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里的水都被他喝完了可是他还是口渴,他跑向北方想喝大泽里的水,可是没有到大泽夸父就倒下去了,太阳也沉下去了,夸父因为太累,所以颓然倒下,他遗憾地看着只有一半的太阳,因为太阳不是想抓就能抓得住的`,但是他的精神”死死地抱住了太阳!“他倒下后,变成了一座山,他的手杖化成一大片桃林,可以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激励他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进,去完成夸父未竟的事业。这让我想起了《盘古开天地》里的:”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和四季飘浮的云,他的四肢变成了东南西北……“
对照夸父想想自我,我觉得脸上一阵滚烫。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在一个山坡上玩球。突然,球滚下山坡了,她们让我去捡球。于是我就向球追去,可是那个山坡太陡了也太高了,球滚得很快,我追了一会球早就滚下山去了,我也很累了,就放弃了不追了。
夸父十分坚持,而我却因为一点点小困难就放弃。我要向夸父学习,学习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生读书的心得篇5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2、“核心素养”的演变: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3、“核心素养”的概念: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p29-30)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
?本书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界定——尽管有点繁琐,但大体还是能有所收获,至少知道可以思考和研究的方向。前一段读鲍鹏山的《教育六问》,他认为现在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对最低层次“谋生”的关注挤占了太多的实践和领域,从而出现了“谋智”的不足,“谋道”的缺位(大意)。确实这一现象是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的根子所在。问题在于:“三谋”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怎么处理?过度强化“谋生”而否定、挤占“谋道”固然不对,但当孩子们还没有太多生活经验的时候,以“谋道”取代“谋生”也是不对的。中国教育,特别是语文领域的“工具”与“人文”之争,就是一种表现。如何平衡好三者的关系,这里应该有一个“第三者”作为参照物,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核心素养”的讨论,其实已经引入了这类思路。】
4、国际视角下的“核心素养”:整个第二章共有78页,分别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三个国际组织,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四个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基本框架都是:背景或缘起、基本框架、启示。从提供的有关标准来看,各有千秋。最后一节,作者从内容、具体指标、命名方式、内涵界定方式等作比较,可供参考。
5、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至多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仅此而已。
6、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对“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
7、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这一章篇幅达55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不过,在我看来,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很少见到这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文本。
8、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算是收关之章,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这并无特别);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前一章已经详谈,这里提到的“直接指导型”“互补融通型”值得一提);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部分提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有点新意)。
学生读书的心得参考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