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结尾可以总结书籍对你的整体影响,写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内容的一种尊敬和感激之情的表达,以下是满满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篇1
这几天,我读了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童年》,我深受感动。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打动着我:阿廖沙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中,他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疼爱他的父祖母来到了一个处处充满杀气的外祖父家,在那儿经常被外祖父毒打,但善良疼爱他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阿廖沙是一个悲惨、可怜的小孩,他的生活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幸福,充满阳光和爱。他的外祖父性情暴躁,贪婪、自私;两个舅舅也很自私、粗暴,这些都在年幼的阿廖沙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能辨别是非,有坚定的、不屈不挠的意志,虽然他生活在一个不太好的生活环境里,但是他是一个坚强、正直、勇敢、自信的人。阿廖沙还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它很同情穷人,经常帮助他们。
后来,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工,做杂事。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屠格涅夫说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篇2
刚上那年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晦暗低沉的基调,时隔七年,还能清晰的回忆起某些书中片段,对于我这种时常“串书”(剧情相似的书会乱串)的人来说,《人间失格》已经够可怕。
当时没读过这种流派(网上是说:无赖派文学),17岁的我哪搞得懂书中的叶藏和书外的太宰治,也没有非要搞懂他为什么老是“闲着没事”就要去死一下,只莫名觉得压抑中带着一点刺激?
第二次再想起他,是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在剧情里还没有出现那个极端作家男友的时候我就联想到了《人间失格》,无论松子是像被叶藏抛弃的那些女人还是叶藏本人,这种边缘性人格敏感而沉重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吧。
从小就被“自己”训练成讨好型人格,而痛苦却是与生俱来的伴随着他,看似和善实则极度惧怕人情关系处理,越是惧怕越是伪装,越是伪装越是作贱自己,放弃去爱人的权力,能看到纯洁美好却选择背道而驰,《人间失格》整篇小说就是在讲主人公如何堕落走向毁灭。书评写到:你们赤足若无其事走过的地面,对我们而言则是铺满被烧得通红的石头。
再回过头来看太宰治,期刊中并没有明示出他内心的阴郁究竟在哪个时期/某次事件开始变得不受控制,基本是讲述他生平四十年的一些发生的大事件,有大半本内容是采访学者、粉丝、与其接触过的人,问他们对太宰治的看法(从生活、作品),从期刊中的描述来说,一切都是平静的,没有什么是特殊发生和致命的。
期刊不能带观点,不像知乎和豆瓣上,崇拜他的人为他的懦弱与骄傲找到各种“充满情怀”的寻死理由,而嫌弃他的人将他真实揭露的人性视作虚无读后感和荒诞。在我看来,对于他的作品,我喜欢他笔下的角色和带有节奏感的近乎白描的语言但我又不喜欢他将人性阴暗面描述得这么理所当然,真是矛盾。
对于他个人,我觉得能理解但是不想去理解,也还是矛盾。因为我才走到人生的三分之一,它究竟是不是充斥着荒诞和虚伪起码现在还不能消极得去理解“生命无意义论”。村上春树都六十九岁了,还在用行动告诉我们,生活难免一团糟跑跑步写写字就会好起来了。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篇3
留在我的眼中《人间失格》可能是唯一一本,对于我来说,如果你看不懂,或者是刚看过之后对此嗤之以鼻的人,说实话我反而是羡慕你的。
或许你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抱着这本书在深夜哭泣,一次又一次的指着封面的太宰治告诉自己“不要极端”“不要抑郁”“不要像这个人一样”的说教。你们可能会对此嘲笑、讽刺、讥讽、讨厌甚至是怨恨这样的人。但是,我只想说如果你不曾跌入尘埃里,你们又怎么会了解那种被世界击倒在地的绝望。
?人间失格》是主人公叶藏在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为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分别介绍了叶藏的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写了主人公叶藏为了逃避现实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其实,读完《人间失格》我一瞬间的反应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被救赎般的快乐。那时的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上不仅仅是只有我自己拥有这样的消极想法。我并不认为读书一定要从中学到什么才是好书。我反而认为在一本书中能从作者的笔锋中看懂自己。才是读书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
这也是我愿意在自己高三毕业在准备再次踏入大学前,再一次品读《人间失格》的原因。
初品《人间失格》这本书任何一名读者都会发现,这本书给人的代入感极强,它拥有一种让自己代入去发掘自己问题的能力,甚至是在读的过程中引发自己的共鸣。
至于我们在书中发现的问题,是抑郁悲观,还是下决心去解决问题,这些都不是小说可以解决的。
在书中,我认为叶藏一生最大的不幸就是压抑自己的内心去讨好别人,这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是完全不同的。松子的讨好来自自己的内心,无比的炙热和忠诚。然而叶藏却并不是这样的,叶藏的内心战栗不已,脸上却强颜欢笑。这种心理和行动上的失调无时无刻不消耗着叶藏的精力,让叶藏精疲力竭。同时,他认为世人对他的友善全部建立在他搞笑的基础上,所以一方面他压抑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他也为自己这份压抑、欺骗感感到可耻。
就像在《人间失格》中的每个人都期待着融入这个世界,但是在积极参与这个世界的同时,却又深深的恐惧着人类。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本书会帮助我们挖掘出我们心里面那个最黑暗的自己。但是,它并不会帮我们净化掉,它不会做任何事情,这之后你要怎么处理,全部都要靠你自己,你要如何消化这种不良的情绪。太宰治讲的是自己的故事,揪的却是读者的心。
如果你没有与作者相似的经历,那么你大可不必担心自己沉溺于悲伤的情绪,因为你不会有一丝一毫的代入感,你看到的终究也只是别人的故事而已。
我不觉得《人间失格》是一个怎么样的好书,在我的眼中,能对我起到醍醐灌顶的书无非就是好书,他黑暗、阴郁、没有光泽但是它起到了属于它的作用。就像《人间失格》中女老板形容叶藏时:神一样的好孩子。可能是对叶藏或者说对太宰治最真实的解释了。
在写完这一部作品的那一年,太宰治终于用了自己一生中的第五次自杀,成功给予了自己永久的解脱,留给了无数读者和文人永远的谈资。
所以,我们需要感谢太宰治,感谢一个和自己抗争了一生的人,用最后的勇气,为所有在未来或许将投入这漫长战争中的后来者们,下来了这样的一篇挽歌。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篇4
林语堂先生曾言:“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发现自己、检查自己、从而提升自己。”
翻开《平凡的世界》,娓娓讲述的不仅仅是平凡的生活,更是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的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交织联系在一起。是充满奋斗精神的孙少安,也是追求不凡生活的孙少平,还是敢于追求未来幸福的田润叶,更是质朴勇敢的田晓霞,或是吃苦耐劳,辛勤劳作的贺秀莲……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发展向我们展现出在七八十年代,那个离我们遥远的大背景下最有活力的人生旅途!
我们都是凡人,生来普普通通。在这浩渺的宇宙世界中,仅仅是沧海一粟,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绝望着,但也渴望着;也哭,也笑,平凡着。但正如路遥所说:“那最好的世界,就是平凡的世界。”
诚然!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有太多的不如意,不公平:“有人在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斯人千万种”。但是,也因为这个平凡的世界,给我们造就了展现自我生命姿态的舞台!
即使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即使山穷水尽堕入无尽黑暗,但也要挣扎自拔。就像英国著名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笔下的《摆渡人》所传达的一个启示:命运要操控在自己手中,没有谁能摆渡谁。我们要做生活的主人,锐意进取、勇敢接受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不能轻易言败,被现实击垮。
书中道:“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纵观古今中外,恐惧和退缩怎能改变现状?未来是不可预知的,唯有不断尝试,并勇敢坚持理想,才能体悟到探索未知的快乐和喜悦,人生才可蜕变并升华成自己预知的样子。于此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经过磨练后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和自信!
因此,我应当庆幸自己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没有什么是输不起的,用不服输,不向生活低头的信念走下去,勇者无惧!就像孙子,就像保尔柯察金,就像圣地亚哥,就像路遥一样,不妥协,不低头,不服输,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滋有味!
写到这,忽地想起几句诗,有点文不对题:
我欲乘风向北行,雪落轩辕大如席。
我欲借船向东游,绰约仙子迎风立。
我欲踏云千万里,庙堂龙吟奈我何?
昆仑之巅沐日光,沧海绝境见青山。
长风万里燕归来,不见天涯人不回!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篇5
对湘西的凤凰古城一直以来向往着去一睹美景,去年十月终于心想事成,去了凤凰古城。由于跟团游,没能去成沈从文大师所描述的边城,有点遗憾。
在去之前我特意去阅读了沈从文的《边城》,看完后脑子里一直盘旋着茶峒、翠翠、爷爷,心里一直在问“茶峒”,“边城”是不是就是凤凰古城?网上看到有人写游记就说边城就是凤凰古城,于是,等我看完小说和查阅地图才弄明白,沈从文先生是凤凰人,所以很多人以为边城就是凤凰古城,其实不然,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翻看中国地图就会发现,在凤凰县的北部有一个花垣县,在湖南、四川(也就是现在的重庆)、贵州的交界处,“边城”就在此。也就是说,“边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县的茶峒镇,2005年这个镇已经改为“边城镇”。
?边城》从“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故事展开了。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女孩和一个老人简单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乐和活力,然后便讲述了那个热闹的端午节,女孩翠翠的感情便是从这时拉开了序幕。小说开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起来有点迷糊,可渐渐的,一幅曼妙的风情画卷随着文字徐徐展开,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丽的世外桃园。沈从文先生优美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人与自然和谐的一幕幕景象展现在面前,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把《边城》通篇读下来,读出了沈先生对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这次旅行,没能去成,据说团队不可能去的,所以更坚定我以后尽可能自由行的决心。
读《边城》后为了搞清楚边城是不是就是凤凰古城,仔细查阅地图,把湘西地图印在脑海里了(我是地图盲)。边城是花垣县的边城镇,凤凰古城是沈从文先生故居。这次去凤凰古城特意去参观了沈从文故居。我在沱江边上来回行走,看着两岸的景色,想象着湘西边城那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两岸青山相对,溪边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缓缓移动,船上的老船夫哑哑的歌声与细细的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如诗如画般的画面絮绕在脑海中……。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篇6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著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著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于是,我接著往下看《昆虫记》。
接著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看著看著,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著: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著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我觉得《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