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每次写读后感,我都能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下面是满满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读后感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读后感篇1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作者是张德芬,作为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身心灵作家,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看过她的作品。所谓“身心灵”,我的理解是对身体、心理和灵魂的关注,所以这是一本向内剖析自己、探索自己的书。
对于喜欢与自己对话的我来说,读这本书的感觉是遇到了知音,更是遇到了老师,我认认真真读了两遍。这本书初看像小说,围绕主人公“若菱”工作、生活中的一系列故事来展开,有一个世外高人般的老人指导她、安慰她,最终帮她冲破了内心的障碍,展翅高飞。整个故事有起有伏、有泪有笑。但正像作者所说,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一般小说来看,那可能会错失一些可以帮助你改变人生的机会。
它真的不是小说,它只是借由小说的外衣深入浅出地教给你了解自己的方法,如此以来那些晦涩难懂的纯理论就不会读得太艰难。第一遍读完,我对书中的理论有了大概的概念,却不甚明了,所以更认真地读了第二遍,竟然发现有些地方没有丝毫印象,才知道复习反刍的必要。第二遍读完后对整本书的脉络结构和个中深意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非常有道理的。连岳曾说他有一本书放在床头,每次想起翻几页,每次都有收获。这本书也是,就放在我的床头柜上,睡前随便翻几页,乱糟糟的心都会安静下来。
老人每次和若菱见面时会讨论一个问题,得出结论后会给她布置下一个问题的作业让她思考,下一次见面时再结合她的思考结果和生活经历进行讨论。如此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般一层一层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助她分析、了解未知的自己,完成自我的蜕变和升华。
若菱和老人第一次见面时老人提出的问题是“我是谁?”,若菱试着回答,老人不断否定:我们不是自己的身体、不是自己的角色、不是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情绪,也不是自己的工作,因为这一切都是会改变的。“我”到底是什么?你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参透答案。
若菱和老人一共见了十一次面,有十一次深入灵魂深处的交谈和启发,他们讨论了“我们追求的是什么?”、“究竟是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看见真正的自己”、能量世界、人的潜意识等话题。还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和剖析自己的体验总结出了如何破解身体、情绪、思想障碍的方法。
若菱是幸运的,她遇到了老人,在老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她走上了正确的自我救赎之路,虽曾痛彻心扉,几欲心灵决堤,但最终凤凰涅盘、浴火重生。
读完这本书,我学到最多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其一是“臣服”。每天我们都会遇到一些不如心愿的事情,以前的我会不甘心、不服气,心里想的都是“怎么能这样?”、“如果我当时怎样怎样就好了”,在这种情绪下,内心更多的是愤怒、是遗憾、是失落,却不能真正地改变什么。而现在我更多想的是“既然已经这样了,就这样吧,我看看怎样能把后面的事情做好,不再犯那个错误”。这个世界上,事实最大,所以明智的选择是:臣服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做好当下的事情上面,而不是深陷在后悔、自责、抗拒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因为“凡是抗拒的,都会持续”。抗拒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人长久处在负面的情绪中。正确处理情绪的方式是感知它、接受它,让它自然地来、悄悄地走。
其二就是“检视思想”。本性来看,我们总是爱从自我的感受出发,因此对一些事情会形成片面的思想。但如果这时我们能多问自己一句:这个事情真是这样吗?对方真的像我想的那样吗?也许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心中那些愤愤不平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而不是陷入自己思想的死胡同里走不出来。当你放过别人的同时你也就放过了自己。举个亲子相处中的例子:疫情期间孩子在家上网课时,有的老师会拖堂,把20分钟的课间休息占用到只剩5分钟。在这被占用的15分钟里,孩子根本无法做到好好听课,一边在凳子上如坐针毡扭来扭去,一边嘴里吱吱扭扭地抱怨“老师怎么还讲啊,都没休息的时间了……”看他这样表现,我的第一反应是气愤和忧虑: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爱学习啊,怎么那么贪玩呢,这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吗?将来能考上好学校吗?但再去看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和眼中流露的对“下课休息”的向往之情,我突然意识到,他才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他还不懂学习的意义,还不懂竞争的残酷,他是那么渴望去跑一跑,玩一玩,所以他的反应多么正常啊,我有什么可生气和担心的呢!想到这儿,内心的无名火都消退了,再看他那张充满无奈和抱怨的苦脸,都忍不住觉得可爱又同情了。
书中精彩的方法指导还有很多,相信每个人读完都会发现让自己醍醐灌顶的地方。但正如作者所说,只是了解理论还不够,你需要在生活中来实践这些理论,否则,生活总会安排种种烦心琐事来不断地磨砺你,直到你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自如应用书中的理论和方法。
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一件件礼物,有些礼物的包装本就精美,而有些礼物的包装外表丑陋,打开的过程也充满血泪,但请你相信,它的核心会是一朵美丽的花,足以灿烂你后面所有的人生。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你了解自己吗?你渴望遇见未知的自己吗?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吧!
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读后感篇2
我一直为我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思想以及起伏不定的情绪而觉得自己特别,或者说是不正常吧。但是,当翻开《遇见未知的自己》第一页起至合上书止,我发现,我是多么典型的一个生活例子啊。
“我是谁?”,这是这本书引入开头的第一个问题。“我叫李镇怡,芳龄20,性格开朗外向,喜欢唱歌、画画、跳舞,现读于广东商学院,是10级国际商务1班的学生”。只是我的回答。可是,书中的`老人曾说过:“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目睹、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没错,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年龄会增长,我会毕业,我会就业与某公司,所有的一切,随时间都改变了。那么,如果真我真的不会改变,那我究竟是谁呢?
确实,我还不清楚我自己到底是谁。从小到大,我一直与世攀比着,读书我比成绩,中考、高考毕业我比考到的学校哪个更好,这所有一切是多么的不经意啊。而事实上,我不喜欢读书,考上大学也并不是可以令我开心的事,我喜欢设计,我喜欢艺术,我系那个到大专获得我更想要的技能。追求这一切的结果是,得到了,这并不令我开心,失去了却给我带来了无法抹去的痛苦。
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读后感篇3
之前听人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写的不错,暑假就借来看看。看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爷安排好的、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对待这样的事,我们只能顺应自然、遵守其规律,不与之抗衡,内心平和,并淡然悦纳。他人的事,是指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别人的事,我们不能掌握,只能像书中所说“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觉察自己的心声,修心养性,寻找内在的真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内心投射的结果。所有让你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我们费力的在别人和外界寻求答案,结果却徒劳无功,因为我们找错了方向,答案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生命本是来无影去无踪,无法臆测也难以捉摸,无论是在身处逆境茫然徘徊之时还是看尽繁华归于平淡之际,唯有保持关照内心并珍惜感恩,一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实则是大爱无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语言、行动、习惯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就是爱别人,更是爱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去管别人的事。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引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就难怪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天天在演戏,扮演好员工,好朋友,好国民,好子女,好媳妇,好女婿,好父母,甚至好人。然而这些戏份中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同角色,我们每个人都要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戴上一些面具,既然得演戏就好好演,演一个百花奖金鸡奖。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你的正能量带动身边的人事物。让身边具有和你一样磁场的人事物带动你。
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读后感篇4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浅显的把它理解为两个意思。
1)外面只有你一个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一个来完成,那意味有点像我的nobodyelse一样。
2)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好像世上只有你一个一样,勇敢一点,做更好的`自己。
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才知道这话的意思是: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身出来的结果。
这本书我看的既艰难又容易。容易的是,它是一个衔接很顺畅的故事,所以很好看下去。艰难的是,里面有好多专业的术语甚至到现在我也理解不 了;更艰难的是,看的时候有点点震动:原来,了解自己是如此痛苦的一个过程。有些时候,我好像感觉到自己所有的过去和思想都被颠覆了。
这本书我看的缓慢。靠着每天清晨公车上的时间终于把它啃完。如果可以,再看一遍当然是好的;而更好的是,要有人分享感受体会。
无意中在豆瓣上看到别人简短的一句评论:唯心论。一瞬间,似乎是击中了要害,溃不成军。但转念一想,唯心又怎么样?谁能证明唯物又是绝对正确的?
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这本书不错,至少在某些方面给我们一些提示,让我们做更好更快乐的人。它告诉我们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
书中的老人真好,不遗余力的去帮助每个受伤的人。真希望自己也可以遇见他。可事实上,如果能够勇敢一点,其实可以拯救我们的老人就是自己,对么?
最后一章,老人写给若菱的信,我很想安静的亲自敲打一遍。嗯。
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读后感篇5
在阅读之前看了看简介,说是一本关于女性心灵的书,开始觉得对实际生活用处不大,但是看完之后我的观点完全改变了.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它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慢慢的净化你的心灵.在自序中,作者以一则故事开始:"有个男子一天下班的时候,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仅有的路灯下找东西.她非常慌张,着急地在找,让这个男子不禁停下脚步,想助她一臂之力."请问你在找什么 "男子问."我的车钥匙,没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女子焦虑地说."你大概在哪个位置,怎么掉的 "女子指向另一个暗处,说:"在那儿掏钱包出来的时候掉的."男子诧异道:"那你怎么不在那里找 "女子理直气壮地回答:"那里没有灯呀,怎么找得到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可笑的故事.但它却很好的让我们来思索:其实我们在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乐时,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找错了方向.因为我们寻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的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求解答和快乐,结果却都是徒劳无功.原因就是:我们找错了地方!这本书非常通俗易懂,文字简单,语言简练,以一位都市女白领若菱为主角,描述了她向一位老者学习并重获新生的历程.若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家庭关系不和,工作不是非常顺利,各种因素让她心情异常压抑,觉得自己命苦而又无力改变,好像全世界都在与她作对,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她的情况真的跟现实中很多人很想像,或者说她就是我们的写照.你是否发现我们常常因为学习上,工作上的一点挫折而愤懑于胸 是否发现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恶言相击获不择手段而火冒三丈 是否发现我们常常因为事情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发展而怀疑自己或归过于别人书中告诉我们要觉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现实中的一切干扰了自己;当你对什么事情产生思想的时候,不要就想着负面的,那样会干扰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虑,也许会得到另外一种结果;
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管有多么的让人难以接受,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无法改变的,所以要学会臣服,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不是一种屈服,而是要学会接受!最喜欢的一段话: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所以,虽然现在我们正在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让我们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面对,我们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些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做人的态度与原则,让我学会了更宽容,更包容,让我学会了时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情绪.让我在心灵成长的路上又有了新的进步,让我开始真正的关心自己,并且学会如何真正的关心自己.让自己的心慢慢平和,沉淀下来,去慢慢体会喜悦,和平.
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读后感篇6
五月的南昌,天气稍显闷热,而自己也是抑郁了半个月,每天地准备考研学习,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上心灵的躁动折磨着自己,效率很低,心情低落。晚饭期间偶然翻开自己的空间记忆,发现都是阳光正能量的展现,而现在的自己刚好是自己当初不屑的那个人。
晚上十公里的跑步也没让自己静心潜修下来,不自觉刚好看见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发现过去的自己其实也是一种表象,现在的自己却表现地更加淋漓彻骨,只是负能量场已被占领了主要地位,内肽神经大概快要织成一张网了吧!
而也感激在自己最迷茫无助的时候遇见了这遇见未知的自己。并非是我的.生活如此糟糕,更多的是外在的环境能直接敏锐地刺激到自己,而自己也恰好还带有了各种有色眼镜去看待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我的生活,一直都是那种急匆匆地来急匆匆地走,希望完成更多,获得更多,却真的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些许的休闲散步,留给自己的却是内疚和自责,然后又加速地往前跑,但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跑。
读完这本书,虽然我也还是没有知道自己躁动的源头以及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从此刻开始,慢慢地给一个精心思考的习惯吧,感悟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从内心深处对待生活中原本就属于中性的环境变化。
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读后感最新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