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人分享心得是一种智慧的传递,让我们在交流中共同成长,互相启发,心得的记录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指引,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下面是满满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曾国藩心得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曾国藩心得篇1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职责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我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能够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期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我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我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读曾国藩心得篇2
昨天在百家讲坛听南京大学副教授------郦波讲曾国藩的家训是耕读传家。据说曾国藩小时候也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无一日不读书的习惯。所以,他也让他的子孙也要读书。但他对每个孩子都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爱的专业去读,没有强制。他的观点:一、关于科举:不必过于看重,读书做人要紧。不象现在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分数,而不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曾国藩还说读书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经过许多人见证的理论,所以要省去好多时间。一本书没读完,不读新的。二、关于修养:为人切忌一个“傲”字。他曾经说从他一生的经验来看。有两个败字,一是傲字,一是惰字。即非傲即惰。也就是说庸人败在懒字,才人败在傲字上。当时他对他的学生李鸿章就是这样教育的。当时李鸿章是很爱睡懒觉的,有一次当众教育李鸿章做人要诚实,不能因为怕迟到挨说就说谎。这样李鸿章很难堪,从此就没在睡懒觉,也就没再迟到。最后成为曾国藩最有出息的学生。所以自己也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了,即是平凡之人,又有 惰性,所以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因为我本没有人家用功。三、关于人生始发点:最重要的是立志。曾国藩之所以让他的后人读书要读经典,也是这个原因,因为读经典可以让人立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至于迷茫,它可以给我们引路,免得走歪。现在有些孩子,读了读书提分处,基本的什么都不学。有的孩子的思想教育缺乏,而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走上歪路。也是很可惜的。
曾国藩他本人是非常爱家的人,他曾把他的家起名为八本堂。八本是指:一,读书以训诂为本,二,诗文以声调为本,三,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四,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五,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六,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七,做官以不要钱为本,八,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而家是根本中的根本。和以治家。勤以持家。孩子要以孝悌为重。做为一代伟人,能把齐家看得那么重要,说明家真的是对每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可以包容最真实的自己。
曾国藩曾写过这几句话值得大家思考:
一、宦官之家,兴旺不过一代
二,商贾之家,兴旺不过三代
三, 耕读之家,一般兴旺五代
四,孝友之家,一般兴旺十代 、
原因何在?
读曾国藩心得篇3
近代风云人物中,可以说曾国藩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
他的官场智慧、为人处世之道、用兵打仗之韬略,甚至相术,对自我的管理和修正,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多影响。
畅销书《人生效率》的作者,甚至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很多方面都向他学习。
这篇文章,我们就对曾国藩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看看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点。
30岁上,曾国藩因为自己的火爆脾气,在官场上受挫。
经过思考,他发现是自己火爆的脾气影响了自己在官场的发展,于是他痛定思痛,准备通过改掉自己的脾气,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让自己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
曾国藩有一个与许多人不同的特点,那就是,说干就干,敢于对自己下狠手,而且,一旦定下一个目标,就会一直坚持,直到真的达成。
于是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他致力于改善自己身上的缺点。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准备了一个日记本,每天晚上,把自己当天改进的成果,以及不足之处,都写在日记里。
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就算在跟太平军作战的时候,他也停止放弃每晚写反思日记。
这样做的结果,是他再次出仕的时候,境遇和前次大不相同。在官场上,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事,都非常的顺遂,并且很受同僚的欢迎。
国学家南怀瑾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难得,其实是管理自己。”
而曾国藩在自我管理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也因此,他收获了事业的飞黄腾达,成为晚清时期,对当时的时局,影响巨大的一个人物。
二、善于带兵打仗此外,别看曾国藩是个读书人,但是他在带兵打仗方面,也是非常高明。
在翻阅遍中国历代那些兵书典籍之后,曾国藩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古代那些兵书,有用的,能真正指导实践的,不多。
于是,在接到应对太平天国的任务后,他着手创办了湘军。
首先,在用人上,他就很有自己的一套,那就是,挑选士卒,只挑那些淳朴的“乡气”之人,甚至善于说话的,心思过于玲珑的,他都不要。
也正是因为如此,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完全不同于当时八旗的其它军队,没有其它军队的“痞气”。
其次,在打仗方面,曾国藩跟太平军较量了那么多年,只用一个战略“结硬寨,打呆仗”。
具体来说就是,就是要攻打一座城池,就像巨蟒缠人一样,把这座城团团围住,围着城一道一道挖壕沟,困死对方。直到城中的人被困到弹尽粮绝,这座城池就拿下了。
这个看起来十分笨拙的办法,在实际中却非常有用。曾国藩打过的大大小小的胜仗,几乎都是用这个办法拿下来的。
三、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在率领自己一手创立的“湘军”剿灭太平军以后,曾国藩的功名事业,可以说是如日中天。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主动向朝廷上书,请辞了节制四省的大权,并果断解散了湘军。
这些本该是“功高震主”的隐患,全部被他自己一一消解掉。
所以说,曾国藩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位极人臣,但却仍能全身而退,结局还不错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就像学者张宏杰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里评价的那样:“自古功臣,像他这样把握进退者不多。”
四、深通官场韬略除了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战场上决胜千里的韬略,曾国藩在官场上为人处世的功夫,可以说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左宗棠一生不服曾国藩,一直在跟他明里暗里较量。甚至对曾国藩挖苦打击,以德报怨。
但是曾国藩,始终没有还击过。
自己的弟子李鸿章,也常常跟他耍心眼、逞心机,但曾国藩却因为爱惜他的才能,始终对他关怀爱护。以至于李鸿章后来感激涕零,终生都在感念老师的恩德。
正因为这样的为人处世方式,曾国藩一生,朋友极多,麾下谋士也是众多。这些人,也是助他成就功业的一大因素。
关于官场学问,曾国藩当年曾送给朋友一副对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这十六个字,可以说道尽了曾国藩一生为官处世的精髓。
五、精通相术除此之外,曾国藩还精通相术,据说他手下的很多能臣干将,都是他通过看相选拔出来,然后加以培养的。
时至今日,还有许多研究曾国藩相人之术的理论或者书籍,还在广泛流传。
比如“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邪正看眼鼻”、“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等相术名言,都出自曾国藩口中。
甚至他选拔人才,都要先看过对方面相才决定是否重用。
左宗棠、胡林翼、沈葆桢、丁日昌等晚清风云人物,都是他通过相术选拔出来的。
写在最后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做官、带兵打仗、还是为人处世,都堪称“完人”。
而作为21世纪的我们,如果能从他身上学到哪怕一点东西,也会令我们每个人受用无穷。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要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做成自己最想做的事。
可若是不能做好自我管理,不能不断提升自己,那么我们想要的东西,始终只能是空谈。
而若论自我管理,曾国藩“”内圣外王”的方式,可以说是把自我管理做到了极致。
也因此,如果我们每个人,不多学习,只学习他自我修正这一点,也足够我们安身立命的了。
读曾国藩心得篇4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当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可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我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并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往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可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当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终,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读曾国藩心得篇5
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在单位的书架上,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清代曾国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进行评析,内容比较全面且深刻。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那时候,对工作与生活的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工作的第二年。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对工作浅显的思考和感悟。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博览群书,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读书治学如此,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往往在业务上“囫囵吞枣”而做不到 “如琢如磨”,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觉得惭愧?
关于做人,他力求谦虚谨慎、谨言慎行,他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让我常常反思作为年轻人,我们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状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自在”而不愿经受“艰难困苦”,往往在处事上喜欢“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汗颜?
读曾国藩心得篇6
“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是曾国藩载入史册的评价。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同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引起截然相反的论断?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重大 影响的有三个方面:戎马生涯、开创实业和治学修身。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说的。曾的功过还是留给思想更深刻的读者去给予论断。我想说的,是我再读他的家书之后的,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作为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遗训。从处世为人、从政治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诲弟”篇中一种是专门写给在家主持家务的澄弟,和曾国荃的。曾国藩坚持训导弟弟们读书做好人,抛开很多方面,这一点,让感动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写下来与我的同行朋友们共勉。我个人认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咸丰八年正月,曾国藩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做人还是要做个老实人。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实人,只因为世事沧桑看得多了,饱经世故,有时也多少用一点机巧权变,使自己学坏了。(呵呵,读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这家伙多少有给自己开脱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他又说,实际上用这些技巧权变之术总不如人家得心应手,徒然让人笑话,有什么好处呢?他反思自己,以为不如“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因为聪明人首先应是个老实人,一心向平实处努力。他奉劝弟弟尽早回复忠厚老实的本性,千万不要走入技巧权变那条路,那会越走越卑下。 他认为即使别人以巧诈待你,你仍旧以淳朴厚实待他,以真诚耿实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见也会消除,如果一味勾心斗角,互不相让,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
千秋功过任凭说,但是,上面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为之感动的。这样的家训,这样的教导。何时能过时?何人有异议?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伟人都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不算伟人,但是,他的这些谆谆教诲理所当然地彰显了这个人内心深处的做人修养。一读深思,再读就不由自主的被感动,以至于还想读好多遍。直至深入此人的灵魂深处,有一个自己的量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读曾国藩心得通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