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文字的力量与魅力,以下是满满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寒夜》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寒夜》读后感篇1
在读《寒夜》的时候,有种读巴金的《家》的感觉,从头到尾,给你一种阴郁,沉闷,压制的感觉了。除了小说你那浓浓的母爱和夫妻之间那不时感动的爱情,剩下的,确实只能是“寒夜”了——抗战胜利前——经济萧条——难以为生的寒夜。
觉得主人公汪文宣,他母亲汪母,他妻子曾树生。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等边三角形。本来,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它的稳固性是最高的。但是,当其中一个角不牢固的话,这个三角形也就不稳固了。小说中汪母和妻曾树生的关系就是动了三角形的角——不稳固了。在读小说,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过后想想,是否是传统和进步小资产阶级**。汪母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她深爱自己的儿子,爱得有点入骨。她痛恶儿媳那种小资产阶级的作风,早出晚归,参加舞会,交男朋友,是深深的厌恶,巴不得她离开。而曾树生,她接受过高等教育,在经济上独立,甚至能支持难以维持的家,她追求浪漫,参加舞会,都不假。这注定了这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可是她们也都是爱汪文宣的,因此她们的战斗往往为了汪文宣而达成和解。
而主角汪文宣,所谓的`“大好人”,事实上,确实是一个好人,在出版社一个小小的校对职员。无疑,这样的人生在这个时代,是一个悲剧,尤其是在困难的,人情稀薄的社会。这里没有多少同情,得了肺病被同事们疏远,甚至同事集体写信要他别去上班,怕传染给他们。除了钟老,和差不多唯一的好人钟老是唯一的朋友,可是两个人最后都双双病死。汪文宣给人的整个感觉就是软弱,缺乏鲜明的个性,事事谦让,没有心机。他夹在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之间是相当难做的,他爱他的母亲,同时也深爱他的妻子。在她们每次争吵的时候,他都在母亲面前替妻子说话,在妻子面前替母亲说话。到最后他重病在床,她们还争吵的时候,他深痛欲绝。最后曾树生离开这个家,随银行牵到了兰州,还有她的男朋友银行的陈经理,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但她还是每月都寄来信和给家里相信的费用。说明她对这个家,特别是汪文宣,还有在学校的儿子,还是有感情的。而那时汪文宣的肺病,也越来越重,只有母亲,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这个家里,已经没有了生气,没有了笑容,只有压抑和痛苦。
到最后,汪文宣快死的时候,抗日战争胜利了。可是,这个家的苦难,并没有改变。套用某句话,就是,胜利是别人的,与“我”何干。等曾树生回来的时候,汪文宣已经死了,葬在哪里都不知道。汪母和自己的儿子也不知道搬哪里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冷。
《寒夜》读后感篇2
“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珍惜,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义,珍惜所拥有的爱的意义,和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动荡摇曳中,主人公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汪文宣和曾树生。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妻子在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华与战乱、奢侈与落破、正义与邪恶极端并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空有满腹学识和爱憎分明的认知,却迫于权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压制,战争所带来的经济拮据与美好理想激烈冲撞矛盾的生存状态,而不得不选择逆来顺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经都以为无论世事如何演变,开始的爱都能够坚贞到永远,可当世事真的变了,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却让他们彼此沉默不堪重负,妻子渴求稳定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年轻时光,可这恰恰是他这个小校稿员给不了的,所以在历经反复抉择的最后一夜,妻子准备收拾行李投奔另一个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忧伤的沉默在两人之间像夜一样流动,可是汪文宣再没有爆发,他内心凄凉之至已经绝望,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无从选择,只好选择放弃理想,也放弃一切关乎对错的判断,最终以死来告慰自己。
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挚而深切,尤其是那种进退取舍,欲说还休的挣扎状态,让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我们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宝贵,健康的身体,幸福的时光,是人类不变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剧的时代历练我们命运的时候才想要坚强起来去留住爱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现在就赋予它足够的耐心,给我们的爱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寒夜》读后感篇3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部很有名的作品,一直都想拜读,这次有机会把这部小说从头至尾仔细的读了一番,有些感触。
首先小说的开头以黑夜为背景,以抗战时期的紧张气氛做铺垫,写在战争年代,一些小市民们对战争来袭的恐惧与绝望的心情,让人一读就陷入深深的阴郁与悲伤的情绪中。紧接着写出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他的出场似乎就透着一丝丝的悲哀。寒夜,他一个人在大街上走着,飞机在上空盘旋着,时不时发出恐怖的声响,但他似乎无暇顾及这些,因为此刻的心中,有着比这些更要紧的东西—他的妻子,曾树正离家出走了。他努力回想着,是他嘴的笨拙让他们夫妻俩吵架了,妻子一怒之下就摔下房门跑出去了,最初他还以为妻子只是和她赌气,过一会儿就自己回来了。可是都这么晚了,妻子还是没回来,他于是决心去找妻子。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一次两次的新鲜事了,他的软弱,忍让,已经让他在这个残破不堪的家中疲惫了。那么,他到底有着怎样的家庭呢?
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树生是具有理想和报复的知识分子。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他们一家人不得不逃难到重庆,并在这里居住下来。汪文宣有个年纪很大的母亲,很早就没了丈夫,她把她全部的希望与爱都寄托在了她唯一的儿子,汪文宣身上。汪文宣开始在一家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由于社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垄断家的压迫与冷酷无情,使得汪在他的公司里工作并不顺心,备受上司的排挤和剥削。加上他本身的懦弱与自卑,对别人的欺凌和侮辱只是一味的与退缩,导致了他“老好人”的称呼。与此同时,曾树生在一家银行上班,虽然不是挣得很高的工资,但是却因为外表好很受上司的照顾,加上天性活泼爱打扮,经常涉及交际活动。同时,汪的老母亲,十分痛恨他的儿媳妇,婆媳关系的恶化,俩人的经常争吵,使得汪夹在中间很不好受,随着汪的肺病恶化,曾树生的出走,又给汪的精神带来沉重的打击,后来终于忍受不了精神的压力和病痛的折磨,呕血而死。两个月后,曾树生回到重庆,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了,母亲带着小宣离开了这里,只剩下曾树生一个人在大街上徘徊着,独自面对寒夜。
我看完后觉得这个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在社会大环境下,经济的不景气,国统区的黑暗,不给知识分子一点施展才华的空间。他们的满腔热血和理想抱负都随着硝烟和生存的威胁一点点的消失了。正如小说中的汪文宣和曾树生,他们本是教育系毕业的高材生,却因为战争被逼迫来到了重庆避难。在生存和安全都无法保证的年代里,他们还谈何理想,谈何追求?同时,我想造成他们婚姻的悲剧,很大原因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冲突。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媳妇必须遵守三从四德,汪家正处在这个新旧观念交替的时代里,民国时代。汪母从小便受传统观念的教育,而曾树生却是有着现代思想的新时代女性。汪母心中的传统的`纲常礼教告诉她,媳妇只有老老实实在家相夫教子,不外出交际才算是恪守媳妇的本分。可是,曾树生天性活泼开朗,善于交际的性格正好触犯了汪母的禁忌、汪母因此十分憎恶她的儿媳妇,甚至不承认她是她的儿媳妇。曾树生在家里得不到想要的温暖和自由,因此离开了家。不仅仅是婆媳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这种悲剧,人物性格也与小说的结局息息相关。汪文宣是个胆小怕事,懦弱的小知识分子形象,他身体不好,遇事从不据理力争,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退步,让自己老好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到后来,妻子都这么说他,但他不以为然,仿佛那就是他该做的。而相比丈夫,曾树生却是一个富有朝气,年轻又充满活力的知识女性的形象。她美丽,又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温柔可爱的性格格外讨人喜欢。而这些,都让汪文宣更加的自卑。夫妻性格的冲突导致矛盾时时得不到化解,加上婆媳的冲突达到了白日化阶段,最后终于爆发,曾树生随同爱慕她的陈主任到兰州去了,留下汪文宣和汪母在家中。
想到这里,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都合情合理。在那个时代的那个背景下,人们往往被现实冲淡了理想与抱负,知识得不到用武之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命运有时候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书中的每句话每个字眼都让人感到刺骨的寒冷,每一个故事情节都震撼着我的心,。想起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是啊,曾树生的一生都在为了争取到她的温暖而奋斗,可最后还是一个人度过寒夜。
《寒夜》读后感篇4
?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笔下刻划得淋漓尽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弯背驼腰,唯唯诺诺,时不时地咳嗽,委曲求全,连句响亮话也说不了的人;曾树生,汪文宣的妻子,美丽动人,修长的身材,白白净净的皮肤,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女性,是一位爱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亲,吃苦耐劳,婆婆麻麻,有好心却没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儿子,苍白无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来,小宣毕竟是个孩子,孩子是无辜的,暂且不说,其余的三个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个最亲最爱的人,却不能和睦相处,偏偏要相互伤得很痛很痛,难道说爱真的要与痛永远相伴吗?
巴金写《寒夜》显然是在控诉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是为生活在水生火热战争年代,穷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着《寒夜》泪流满面,我倒不是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时代已经让人很无奈了,为什么一家人还要无休止地争争吵吵?当时社会大家庭已经让人不得安宁,为什么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处,齐心协力去面对一切呢?汪文宣的母亲深爱着自己有病的儿子,她愿意为儿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无时无不刻不在害着儿子,她明明知道曾树生是儿子最爱的女人,她却容不下这个让儿子深爱着的女人,恨不得让树生早一天离开家门。曾树生也一度想留下来陪有病的'老公度过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点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给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顺从,婆婆的无情还是逼她违心地离开了家。他们中的每个人也许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怜他们,他们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挣扎。
旧社会、旧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难过,叫苦喊冤少不了争吵。今天衣食无忧难道每家的日子就过得快乐幸福吗?离婚率越来越高,婆媳关系还是一对矛盾。来自外来压力,外界因素的烦恼或许少不了,我们也或许管不别人、更管不了社会,为什么一家人还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认、相互尊重?是呀,一个人想得开不等于一家人都想得开,一个人明白不等于每个人都能明白,要不怎么会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为好。
《寒夜》读后感篇5
夕阳渐渐消失在地平线,疏散的光线使得房间也有些昏暗了,每当这个时候,总有无名的失落悲伤让人想涕泪,却也是我思想最丰富、头脑最平静的时候。
没有老妇人凄凉地卖炒米,更没有人卖小孩,有的只是一群花甲之年的老妪抱着自家爱孙在谈今论古。大家不用担心冷、饿。
?灭亡》我们看到了战争环境下人民悲惨的生活,资产阶级的罪恶,革命者崇高的胸怀,伟大的理想。随着一个普通人看待这个社会环境,更加感觉到它的触目惊心。正如书中虽说“正因为人们抛弃了爱,彼此相恨,正是因为爱太少了,憎太多了。”
文中市侩小民的愚昧,冷漠刷新我的世界观。
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它像一面旗帜,凝聚着人心,汇聚所有力量。它是千万革命者无畏牺牲,为人民献身的精神源泉。我由衷地敬畏革命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还有什么比这更加伟大的吗?
在条条没有路灯的街道的阴暗角落,满是病疾者在哀嚎,饥寒交迫的穷人奄奄一息。而资产阶级在欢声笑语,作乐,吃着精美的食物。这都是从人民手里剥削来的。我不敢相信这种事情出现恍若昨日的历史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美丽的童话在心中更加破碎了。
究竟要是怎样的病态,才能把杀头看做一件乐事。
如此荒缪的传统竟根深蒂固地埋在人民心头,这是封建主义的罪恶。深刻意识到,解放思想是一件多么刻不容缓的事情!
以前我只知道革命需要流血和牺牲。那临死的巨大勇气,无数的猜忌和怀疑,需要多么崇高的人格。当杜大心亲眼目睹同伴的牺牲,我感受到了痛苦到麻木,对世界的憎恨,当世界是灰暗的,你若有光明,便是罪恶的。如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而他革命的念头也越来越坚定,也许我终于懂得,为什么一群人面对死亡会如此风轻云淡。身边人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感受着那些人的痛苦。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他们为之努力,他们为之若狂。
我们何等幸福!没有战争,没有吃人的惨象,没有恐怖到骨子里的冷漠。
我也不是不知道爱的,我也承认爱字。因为我一生尝到憎的味道多而爱的味道少,所以只觉得人间可憎,可怕。我虽没有憎恶。但却是如书中所说。我做事时,要渡上一层悲哀,我总是喜欢屏蔽一切善意,任悲哀侵蚀。
不知何时开始,我的身上已经丧失了年轻人的激情热血。因为过早的权衡利弊、现实的无情压迫、力不从心的身体。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我想逃避。我不想接触人情世故,不愿露出虚假的笑脸去搪塞别人。我也和汪文宣一样,他人咳嗽一声也要暗暗揣摩。
我应当记得,曾经有人为了我的幸福而默默忍受痛苦,去建立幸福,哪怕流血牺牲。
不应该这样多愁善感了,你已经在享受着幸福了,不需要你流血牺牲了。
一股令人沉闷、压抑的文风。人性的恶在苦难面前是如此令人心惊。太平盛世,那种丧尽天良的恶,终算埋藏在世界的阴暗面。人性,人性,也许善与恶的转化只要一瞬间。定义一个人恶的理由千万,而善就那些。做恶事容易,随手不经意间就可能导致恶,也不能否认,更多时候,做善事是需要刻意的,花费心思的。人性的善恶也许就是因为它们之间的不平衡变得喜怒无常。探究这个好像并没有多大意义,但我觉得,善依然是社会的主旋律,它不是一个人在斗争,法律,道德,秩序……将恶只能寄存于一些极端存在,它无法灭绝,当一切社会规则崩溃,恶会如病毒般在心中滋生。我们无法避免,没有了社会规则,人就要遵循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则,这个时候,善就是弱点,会被淘汰。也许,如果社会规则都是荒缪无比的,恐怕恶会爆发得更快,如奴隶社会,当我阅读有关历史,我会感到触目惊心。人们心中的防线会被这股主流力量打破,人们的善在无数恶的熏陶下会麻木,但同样不会消失。很庆幸,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主流是善,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看待古社会,就像看到幼时的自己无理取闹做坏事一样。
《寒夜》读后感篇6
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是一个阴晦的冬季。在阵阵警报声中,所有人都匆匆忙忙地跑着,跑向那个狭小的防空洞。寒冷仍在继续,荒凉、阴暗笼罩着大地,没有一点生机。
这是一个发生在抗战胜利前夕的故事,是一个琐碎而又凄惨的故事。这是一个四口之家,有婆婆、丈夫、妻子和儿子,有最为普遍的婆媳矛盾,有最为常见的经济困难,就是这样的四口之家,演绎了一段生离死别的悲剧。
树生,我同情你。你是一个那么有活力有激情的人,却为了自己的家庭而不断收敛,委屈着自己,你为了家庭,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随毫无怨言,却总是招来婆婆的冷嘲热讽。你渴望爱情,渴望友谊,却在一次次失望中逐渐放弃。树生,你很累,不是身体,而是心。你的心已经紧绷了好久也该松一松了。树生,我了解你对自由对生活的渴望,你想让自己的短暂的生命活得更加精彩,那么你为什么不走呢?走了又为什么回来呢?回来,面对的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现实,你能承受得了吗?他们欺骗了你,即使是善意的,也仍旧改变不了他们对你的欺骗。其实他们也是自私的,明知道你不可能永远不回来,却仍不告诉你,让你永远生活在自责中。树生,你是不是很痛苦?
文宣,我虽不恨你,却也无法原谅你。你是如此的懦弱,如此的不堪。虽然他们称你为“老好人”,但我更愿意称你为懦夫、弱者。因为你的软弱、妥协,让最爱你的人受到了伤害。当你的母亲辱骂妻子时,你总是唯唯诺诺,不敢大声的反驳。你明知道妻子的个性,还要他学会忍耐,忍耐自己母亲的无理。文宣,他不应该是你守护一生、保护一生的人吗?为什么还要如此对她?文宣,你不觉得自己很残忍吗?残忍地把他推开,让他漂泊在异乡,又残忍地不告诉他你的病情,你是真的为她好吗?你有没有想到他的痛苦和伤心呢?文宣,你痛在身上,却让树生痛在心上。
这是一个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世道的悲剧。在战火硝烟的笼罩中,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生离死别。为了生存,每天都处在惊慌中的人们无可奈何,仿佛一切都是听天由命。这是时代的悲哀,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人能活着正是不易了,
天还是那样冷,风还是那样吹,日子一天天过去,迎来了春天,迎来了抗战的胜利。人们高兴了,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松开了,有的人在庆贺胜利,有的人在庆贺新年,书生也最终很耐走过这个春天。
时光飘过,人已作古,愿树生与文宣能够在地下相遇,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寒夜》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科技馆观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