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读后感时,可以尝试与他人的观点进行对比,增加论述的丰富性,一篇真实而感人的读后感能够触动人心,吸引更多人去体验书中的故事与情感,满满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知天性》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知天性》读后感篇1
儿子已上小学二年级,面临的学习任务和作业也逐渐多了起来,再加上各种课外兴趣班(如英语、大数学、大语文、书法、钢琴、编程、室外自然艺术、小记者等),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一个自然的想法就涌上心头: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让孩子花得时间少,但记得牢,理解得更深刻?
有了想法,就对学习方法之类的书籍和文章特别留意起来,也就遇到了《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地心理学规律》,作者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两位教授亨利·勒迪格三世(henryl. roediger iii)和马克·麦克丹尼尔(marka. mcdaniel),以及科普作家彼得·布朗(peter c.brown)。
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为本书写了推荐序:《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这个题目很震撼,可以说冲击了很多人对学习的`认知——因为大家总是相信并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轻松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樊登说:“每次大考之前,我不会一遍一遍地看书、看笔记,而是拿出一张大纸,靠自己的回忆把这学期学习的公式、重点、单词、生字、诗词都默写一遍。每门课用一张纸。遇到想不起来的,就使劲想一会儿。最后才查书,补充完善这学期的知识图谱。”樊登只知道这个方法效果好,但仅此而已,并不知道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读了本书第一章的内容才明白,樊登的这种学习方法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检索式练习,即通过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来强化记忆,阻止遗忘。这种方法已被美国心理学专家证实为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常见应用就是测试——虽说题海战术不值得提倡,但每隔一段时间对过去的学习进行一次测试还是很有好处的,可以明显提高记忆,也清楚自己哪些知识没有真正掌握。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可以让你更好地掌握这种技能。
学习好不是靠天赋,而是有正确的方法。注意,是正确的方法,而不是轻松的方法。常见的记笔记、划线、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等方法就不是正确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并没有给大脑带来挑战,只是让你感觉对知识越来越熟悉,该书说这些方法有三大不足:一是浪费时间,二是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三是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讲就是“你只是假装很努力!”
读完第一章,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原来自己二十多年的学习中一直在用“假装很努力”的学习方法。幸好,在儿子上二年级,女儿才满一岁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可以不让“悲剧”在儿女身上重演。
《认知天性》读后感篇2
?认知天性》是一本偏理论的书,如果你对纯理论的文字感到厌烦或枯燥,那么这本书你是不太容易坚持下去的,总结来看,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通过自己的摸索,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不断的思考,来深化对某一个知识领域的认识和理解直至精通。
书中提到了很多学习方法,比如模拟现场法,这个确实是实战性知识技能的最佳方法,比如你想学习ps技巧,看万本书不如动手做一张图来的印象深刻。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贯穿人世间的基本法则,比如二八法则,在这个商业社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你80%的利润,是来自于你20%的客户。
那么这本书给我自己的启迪是,一本书,真的需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看完吗?答案是确确否定的。因为这本纯理论的书籍,如果你不是打算借鉴其中的实际例子,而仅仅是和我一样带着“认知天性究竟是什么样的天性,我们怎样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能力“的问题来阅读本书,那么,你完全可以跳开例子,看看每一章节的小标题,然后看看每一章节的最后一个小结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了。
而如果你想跳过所有的例子和阐述,直接翻开本书的第8章,开始学习绝对的实用干货。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章节是第七章的“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这一小节,在各行各业,任何一件事情,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结合前文所述,所有事情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才比较好:深入而有效的思考——彻底而有效的执行。
《认知天性》读后感篇3
你是否还认为长时间的背诵课文中的段落或是不断的重复课本上的术语,就可以把他们牢牢的烙在记忆深处。
你是否读书时还在用荧光笔,加下划线,长时间盯着笔记和课本,认为这样就可以把重点内容记到脑子里。
你是否还认为智力水平是天生注定的,学无学业无成是因为先天不足。
但本书研究后发现,反复阅读往往是白费力气,浪费时间,因为反复阅读只能产生短暂记忆,他让我们错误的感觉到自己已经掌握了所学内容,但这些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大脑遗忘。
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反复阅读和画下划线不会对我们的长期记忆有帮助,但是许多人仍然坚持使用呢?因为做这些事对于他们来说不大费力,而用大脑思考问题是一个很耗能的过程。大脑很排斥这个过程,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挑战人类天性的必修课。
那如何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学习的的目的:
首先你要让你学到知识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其次你的技能是一种条件反射,不需要任何思考。同时你需要将技能变成一种心智模型,随时提取,任意切换。
为了这个目标这个目标,书中将形成长时间记忆的学习分为三个步骤。
1、编码:对短期记忆中的信息进行编码,这些短期记忆还未被巩固,成长为的记忆中的知识表征。
2、巩固:将新知识进行辨识,赋予其含义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进行联系。
3、检索:更新所学知识,并让你能做到学以致用。
其中巩固记忆的几个关键点需要知道。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上的,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和记忆中的事情的。
长期记忆基本上是无限的,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书读的越多就越容易学习,这就是“知识的`滚雪球效应”。因为他原来的知识量够大,所能产生的联系就越多。
其次提高检索效率的方法:
明白回忆所学知识的难易取决于对信息的重复使用,其中阶段性的检索所学,有助于强化记忆间的联系,常用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的考查。
重复进行费力的回忆或练习,有助于把所学知识整合成心智模型,如开车感知和操作就是一个例子。
练习中条件如果发生变化,或在检索中穿插安排对其他资料的学习,能强化自己的辨析和归纳能力建立立体的知识体系。
试着自己对所遇到的问题先尝试解决,就算错也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也能把正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记得更持久。
我们知道了如何思考,那么我们如何建构建我们学习的心智模型呢?
1、富有成效的挫败感是是加深记忆的重要方法: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发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了明天字就会消失。
2、检索式练习提高记忆持久性: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式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检索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我们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只需要用一道简单的小问题考考自己,就可以巩固所学强化记忆,而且效果比重读课本和笔记好很多。大脑不像肌肉那样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但负责学习的神经回路确实是可以强化的——具体方法就是记忆检索,并练习所学东西。其中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3、有时间间隔的检索练习能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如果你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时间间隔,你会在中途期间感到稍有生疏,或者把两件或多件事情穿插在一起做时,检索的难度会更大,而且你会觉得收效不佳,但实际上这样做会让学习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后也可以灵活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4、犯错与挫折是给记忆链条打上记忆结的重要方式,如果你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一个人如果真的想达到真正专业程度就要明白,努力和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犯错误并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5、学以致用检验学习效果的试金石:将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中有助于学习。从心智之中提起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些模型与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更好的掌握复杂知识。
?认知天性》教给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如何有效的学习。不管你想要做什么或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掌握了学习能力,你才能参与竞争,才不会落伍。
《认知天性》读后感篇4
这是一本关于学习的书,本书阐明了学习与记忆的过程,提出了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方法和一些重要却被忽视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和培训行业的老师与讲师的教学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和职场人士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摘抄与感悟:
1,感到学习吃力,说明正在学习重要的东西。根据过往阅读经验,那些枯燥的让人读了犯困的书,反而给我带来更多收获,如逻辑、哲学(原理在于学习困难的知识会刺激大脑不停思考)。
2,在学习某一课程和技能时,不要忙于在书上记笔记划重点做记号,这种轻松且不费脑的活动并不能真正使知识留存在大脑。
a有间隔的、内容穿插的自我测验(考试),查漏补缺,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
b注重对重要概念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
3,遇到复杂问题(难题)先尝试自己解决,不能解决时再去找答案或寻求帮助,这样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对我们的.影响将更加深刻持久。
4,复盘法(反思):撰写日报或周报,总结过去这段时间做过什么,结果怎么样,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提升,今后怎样做的更好
5,学习的新技能新知识如果不应用,很快就会遗忘。
6,关于犯错的教育理念:现在社会人们凡事太关注结果,不允许失败,容错空间小。对失败的恐惧导致我们不敢不愿尝试新事物,不愿意冒险,这极大抑制了我们的创造力。事实上,犯错却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经历多次失败,才能发现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才能找到可行的通往成功的路径。要敢于尝试,错了也没关系,多数人会因为没做而后悔,而不会因为失败而后悔。
7,列出自己的目标,想要做到的事,想要取得的成就,然后列出达到目标需要的能力和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及怎么训练这些能力(找到相关学习路径)。
《认知天性》读后感篇5
本书给予我最大的冲击力在于重塑学习方式,同时让我认识到以前的学习方式是不合理或是错误的。在阅读本书之前,我认为“重复阅读”可以增强知识掌握程度,实则这种学习方式总是给人产生一种元认知的假象(自己学会)。本书给出一种比较通用的学习模式,细化、检索、生成学习模式,同时辅助间隔性、穿插性和多样性的练习,使得知识成为大脑中的记忆背景。
细化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新知识重新表达出来。越是能将新知识与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越是能诠释两者关联,越是能牢固掌握知识。检索是学习知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它是通过间隔性练习形成记忆路径——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检索知识。生成用比喻或具象式将知识进行输出,使得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知识的搭建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一个过程,从而构建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知识点像是一块一块的积木,我们使用积木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知识网的.骨架是将知识搭建起来的基石。这种方式为检索知识提供扎实的检索路线,使得知识被牢固的掌握,为了细化提供基础,往骨架中添加积木,使用新的积木与已存在积木无缝衔接,进而为知识的生成提供扎实基础。
本书主要阐述学习,然而”学习“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然而,我始终相信——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种成长的心态,你就可以接受这个道路,终生受益。
《认知天性》读后感篇6
?认知天性》是一本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了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天性”是人类的学习基础,人类总是以为死记硬背就可以牢牢记住,但是世事难料,死记硬背不但没记住,还忘得更快,活生生的打脸。有人说:是不是应该现学现用,然后灵活运用,这句没错,只不过都已经死记硬背,脑子也是转不过来了,那难道真的无药可救了。nonono只要你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学习得是否牢靠,是否学得好,学得不好,有时候迷茫感觉这个世界总是自私,但是这个世界也是公平的,它给了我们差不多一样的机会,差不多的运气,不过有些人在起跑线上就占了优势。只不过开始有优势也不一定真的比其他的人强,起点与终点有几十年的时间,如果每天慢人一步,那么,你抬头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从一个领头的人被人抛到了身后,那么一大段距离,而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不过是知识的认知,知识的深度,知识的运用程度,而一个想把所学的知识牢牢记住而且灵活的运用当然是要大脑的容量和运转速度,容量越大知识越多,在这个容量是无限的大脑,只看你是否真的想记,而大脑的运用,要靠自己也要靠“营养”,经常的运转和适当的'加上“润滑油”和冷却可以使大脑的运转速度越来越快,记忆力就是学习的主力,而这个功能有好有弱,只有看你自己如何的调整零件,零件放对了,那么就非常耐用。
勤劳就是学习的主要,就算你有再好的记忆力,“懒惰”就会毁掉你所有的一切。如果太懒了就不想去学习,不想去探索这个世界。而你身上的一切优点也会慢慢变成了缺点,也就是你的缺口。所以当你穿项链的时候,如果绳子没有打个结,那么你穿的项链就变得无用了。如果不好好地把学到的打个结,那么你学到的东西就会流失。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记忆和解读事件的,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是无限的,你知道的越多,就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把每个学习的每个方面都理解得非常透彻。
《认知天性》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美术观后感6篇
★ 科技馆观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