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写读后感时,可以设定一个主题,使文章更具集中性,深入的读后感能够引导我们探索更广泛的社会与文化问题,满满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灯塔的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灯塔的读后感篇1
读完这部薄薄的小说,感觉是那么安静,安静得不像是部小说,只像一帧帧静态的画面,展现的是一些心灵的意象。而它们那么美好,哪怕表现的是暂时的风暴、忧郁、颓废、焦渴……作者准确地捕捉到人物瞬息万变的情感,用文字把它们描画出来,由抽象到具象,因真实而美好。
前几年第一次夜读时,我为作者这种出色的能力而惊诧,常因心灵的感应而深深激动。可是读完了却说不出内心的感受,知道自己并没有读懂,只是想读第二遍。第二遍,仍需要安静的时光安静的心情,这计划却因惰性搁浅了,只在潜意识里留下朦胧的那幕印象:风雨前夕阴沉的海面,在夜空中遥远的闪烁着几点灯塔的光,那光随风明灭不定,却永远不会消失。
小说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一位“没有人比她更女人”的女人。她就像一位出色的画家,她用精准美丽的文字为心灵写生,创作了这部意识流小说。
小说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窗》,所有活动压缩在一个晚上;过渡性的第二部分《时过境迁》,十年的`变迁被压缩到一夜之间;第三部分《灯塔》,表现一个上午里发生的事情。
第一部分描写了拉姆齐一家和几位追随他们的客人在海岛别墅渡假,在窗前可以眺望大海中的灯塔。拉姆齐夫人迷恋那灯塔的隐约的光束,每一次看见都仿佛在撞击心灵。小儿子也幻想着能到灯塔去,而父亲理智地告诉他明天有风不能去。这个愿望一直到十年后才得以实现。第二部分,十年之间,拉姆齐夫人在一次睡眠中安详去世。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死于难产,一个死于战场。海边别墅早已破败荒芜,唯有灯塔的光偶尔照进房间,在漆黑的冬夜突然凝视床和墙壁。拉姆齐先生带着孩子们、当年的客人又回到这里。第三部分,拉姆齐先生带着最小的两个儿女终于到灯塔去,实现多年前的夙愿,也是与拉姆齐夫人在精神上汇合。岸边的莉莉在凝望中思索,感受到灵魂的升华,达到自己多年追求的境界。
很简单的一条线索,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激烈的高潮,没有绚丽的赞美,没有惊人的震撼,却因作者的细腻笔触展现出丰富的情感。读过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受。此番重新抚摸这本心爱的书,仍无法表达太多。只能摘录几个片断,通过那些勾勒心灵的、比花朵更精致的文字,试图展现这部作品描蓦心灵的文学魅力。
灯塔的读后感篇2
今天,我读完了《爸爸的灯塔》。爸爸,一个神圣的角色。他,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孩子眼中的一座坚不可摧的高山。然而在《爸爸的灯塔》中,这个孩子的爸爸却永远不再是那座坚毅、挺拔的山峰了。
她的爸爸是一只高大的“猛兽”,又是一个顽皮的捣蛋鬼。爸爸是一位建筑师,他喜欢画灯塔,只要纸上有空隙的地方他都要画上奇形怪状、五彩斑斓的灯塔。爸爸的梦想是能够设计一座真正的灯塔,他非常崇拜影片《贝尔灯塔》里的主人公史蒂文森。终于,爸爸在一座名叫象贝的小岛上,设计了一座灯塔。全家都非常高兴。然而好景不长,有一次爸爸去了一个建筑工地,回来时的爸爸坐在轮椅上,右手几乎失去了知觉。但她和妈妈依然爱着爸爸,她还是喜欢和爸爸玩。面对巨大的悲痛和不幸,她们选择了从容应对和坦然接受。不管怎样,她都会像从前那样呼唤爸爸,对他笑,跟他说话。她记住了妈妈说的话,她们依然是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
然而,我很辛运,我的爸爸是一名厨师,经常烧一些很好吃的菜肴。但我经常认为我的爸爸很没用,只会烧菜,智力还没我高,因为他连二年级的课本都一窍不通。我有时都会嫌弃爸爸,他不懂我学的知识,在我有不知道的问题时,我问他,他只会说一些大道理。我曾有几次和爸爸天翻地覆地吵架,是因为爸爸说了一些大道理,我嫌他啰嗦。
现在我读完后才知道,不仅母爱无私,父爱也很伟大。
爱,没有语言,只有纯真的奉献;爱,只有在失去时才懂得珍惜!
灯塔的读后感篇3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这部《到灯塔去》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同样采取“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虽然没有后者因时间的跳跃性读起来稍有些混乱,但由此反映某人性格特征的大段心理描写和为渲染某种气氛而对周围自然状况的拟人化描写确实需要耐心和安静的空间去阅读和理解。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只字片语便可概述:拉齐姆夫妇和他们的孩子还有因各种原因和他们在一起的人在某海边渡假。以在某一天其中的一个男孩詹姆斯非常希望转天去灯塔的事情为主线,同时讲述了其他人在这一天的生活。但因为天气原因,第二天去灯塔的愿望没有实现。
10年后,经过一战后,这里的一切已是物是人非:拉齐姆夫人已去逝,一个女儿因难产而死,一个儿子也在战争中阵亡。当曾经的一些人再聚会于此时,拉齐姆先生满足了已成人的詹姆斯10年前的愿望,把他带到了灯塔。喜爱绘画的莉莉见此情景后,得到感悟,终于为当年那部未完成的作品画上最后一笔。
“所有的一切都闪烁着喜悦的色彩:独轮手推车,刈草机,沙沙作响的白桦林,雨前泛白的树叶,哇哇乱叫的乌鸦——一切都是这么五光十色,鲜艳夺目”这是十年前詹姆斯眼中的一切。通过孩子的眼睛,可以感受到在那个夏季的某一天,一群人虽然有着各自的生活,有着各自的烦恼,但都幸福地生活着。
然而十年之后再看这幢曾经众人住过的房屋:夜晚带来的黑暗在其中四处蔓延,无孔不入,“从风的身上分离出来的空气”,经过房间的.每处角落,无论作出什么“行为”:打量画作,触摸花瓣……都已经没有鲜活的气息。只有游离到最后——厨房的一扇门作出应答。一副荒凉、萧条、冷清的景象映射出和当年极大的反差。
拉齐姆夫人无疑是全书的核心人物,并贯穿全书,即使在她逝世之后。十年前,她在世的时候,作为女主人,她在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努力顾及每个人的感受:斯坦利先生,丈夫的崇拜者因总是不合适宜地说出一些话遭到孩子们的嘲笑,拉齐姆夫人为此对孩子们进行了责备并予以制止;不把生计问题的烦恼带给丈夫,而是自己努力解决;关心莉莉的感情生活,一直在撮合她和身边的人;尽量把所有人都集中在一起共进晚餐,同时还要活跃餐桌气氛,不去冷淡可能被忽略的人;即使她在为詹姆斯读童话故事时,头脑中还在不断想着关心的事情。
在对心存志向的拉齐姆先生的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作为八个孩子的父亲别无选择的无奈,再加上他是位学术研究者造就的严谨性格,这一切让他总是将最客观最现实的结论展现给他周围的人,所以和孩子们不能和谐相处。当詹姆斯提出去灯塔时,他以不容置疑的态度肯定第二天会是糟糕的天气,这番言论让孩子非常恨他,也让拉齐姆太太很反感。经过这一天后,傍晚当拉齐姆夫妇在一起交流时,深谙夫妻相处之道的拉齐姆太太微笑地同意了丈夫的说法。
10年之后,拉齐姆太太已不在人世,但是我们仍可以在这幢房子里看到她的无处不在。佣人在清扫这幢房屋等待这些人再次回归时,看到拉齐姆太太的遗物时,会想起当年她的一言一行,永远是温和地对待她们;而此时的莉莉也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地想起她,感谢她,也为她脱离烦恼而高兴。
这一切,在她卒后的这一切,正如书中拉姆齐夫人在世时的想法:无论他们存在多久,都会回到这海风,回到这幢房子——回到她身边。她将被他们牵挂着,她仍会看到这里发生的一切,这些物品属于谁已经不重要,即使她不在人世,她的家人也会继续生活下去。
灯塔的读后感篇4
?爸爸的灯塔》这篇文章中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他有的时候也会像一个小孩子,有一次爸爸偷偷把我的遥控飞机拿去玩,飞机在天上自由的飞,但是却没有回来,爸爸在我面前羞愧得像一个小孩子,跟我说对不起,我也能理解爸爸,所以并没有责怪他。
他会设计高大的建筑,他自己已经作出了很多用木头做的东西例如小汽车,轮船、他也会做各种各样的迷你纸房子等,但是这些物品还不是他的愿望,他最大愿望就是能设计一座灯塔,终于有一天,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但是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为了能制造出文中他心目中的灯塔,他在纸上画满了奇形怪状各种灯塔,这些灯塔有的像塔。有的像箭。有点像螺,最后他终于制造出了他心目中的灯塔,在建灯塔的过程中,危险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在他们建灯塔的过程中,悲剧发生了,因工人操作不当,爸爸上去救他们,结果自己身受重伤,右手不能动几乎失去知觉,记忆也出了些问题,爸爸躺在床上,但是我和妈妈并没有因为爸爸什么事都做不了就不管爸爸,而我和妈妈确是在爸爸身边,细心的照料他,以前爸爸是我的灯塔,现在,我要变成爸爸的灯塔。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也向我们说明了,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有毅力,有梦想,可以和小孩子融为一体的伟大的爸爸,文章作者说:以前爸爸是我的灯塔,可想而知,以前他的爸爸,是非常照顾我并且,很爱我。
灯塔的读后感篇5
灯塔,矗立在冰冷的礁石上,它忘记了孤独,忘记了疲惫,在每一个漆黑的夜晚,在每一次浓雾弥漫的时候,它默默地,为远航的船只指引着方向,为漂泊的人们指引着回家的路。或许它并不高大,并不华丽,但它的作用却无法替代。
张洁的小说《爸爸的灯塔》,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这是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小主人公的爸爸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亲手设计一座灯塔。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他在一座名叫象贝的小岛上设计了一座灯塔。这时候的爸爸,是小主人公全家心目中的灯塔。可是,过了不久,意外发生了,爸爸在建筑工地上为了救人受了重伤,留下终身残疾。从此,爸爸变得反映愚钝,无法与大家正常交流。最重要的是,他再也不能设计图纸了。小主人公和妈妈仍旧像往常一样对待爸爸,和爸爸一起玩耍:折蝴蝶、做木头士兵、滚核桃、扔糖果、看电影……他们家依然是欢乐的家庭。这时候,小主人公就便成了她爸爸的小小灯塔。
这篇故事,把大海中默默无闻灯塔,“搬”到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更加真切地看到了这一座座灯塔的伟大。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每个人同样需要指引方向的灯塔,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灯塔。比如说,山东招远的刘盛兰老爷爷,他已经年过花甲,孤身一人,靠收废品维持生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坚持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多少年来,他寄出去的钱加起来有两万多了,尽管这些钱并不算特别的多,但对一个无依无靠的老人来说,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同样,对那些面临辍学的孩子来说,每一分钱都是对他们极大的鼓励,都是他们在即将迷失方向的时候,前方闪耀着温暖和希望的的灯塔。
无论是故事中的建筑师,还是充满爱心的刘盛兰老爷爷,他们永远令人尊敬。就像儿子成为爸爸的灯塔一样,也有的许多的人主动来照顾刘胜兰老爷爷的生活,为他的晚年也点亮了一座座闪亮、温暖的灯塔。
这正像著名文学家泰戈尔所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灯塔。我也要做一个小小的灯塔,尽管我的光线照得并不远;尽管我的光亮也并不是很温暖。但我愿意为身边所需要帮助的人去“引航”。
灯塔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死亡的读后感5篇
★ 修身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