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写什么文章,在阅读后都可以进行心得的写作,我们都知道心得是记录我们内心真实情感的重要文件,下面是满满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聊斋志异读书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体会篇1
我觉得,很多人听见《聊斋志异》这本书的名字就会害怕。当然,里面讲的都是一些鬼故事。我也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从小到大,只要有人讲和妖魔鬼怪什么沾边的鬼故事,我就会跑得远远的,捂着耳朵不听。
前几天,我刚看完《封神演义》的时候,姥姥就拿来了一本原版的《聊斋志异》说让我看。当时我就呆住了,我本来就胆小,姥姥为什么还要让我看这些?姥姥好像看出了我的顾虑,对我讲,《聊斋志异》里面的鬼故事并不是那么可怕,每一篇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异常是原版的,里面都是文言文,顺便能够锻炼我的阅读理解本事。我听了姥姥的话,心中顿时平静了许多。姥姥看我理解这本书了,便让我到她房间里,她指导我来读。
我跟姥姥来到她房间,翻开《聊斋志异》,天,映入我眼帘的是满篇的文言文,我又往后面翻了翻,天,一篇译文也没有。姥姥笑了笑,先让我翻开一篇自我比较熟悉的。我想了想,前几天看电视的时候看到了“罗刹海市”,就先读那一篇好了。我翻到那一篇,姥姥先是让我自我出声地读一遍,之后让我自我试着翻译一下,最终帮我把自我理解错的那些再给我讲一遍。读了几篇后,我猛然觉得读文言文没什么难的,而每一篇也的确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经过姥姥的指导,我已经能够自我读几篇《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了。
我读完一半《聊斋志异》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这本书不光给我们讲了鬼故事,反而每一篇都会经过这个鬼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并且我还觉得,此刻《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故事都被改编拍成了电视剧、电影。这些虽然被改编拍成了电视剧,能够给大家视觉上的快感,但有些被改编的故事,就已经和原文的资料不太一样了。我感觉,改编,改编,始终是不能离开故事本身的,而那些《聊斋志异》的电视剧,虽然能够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快感,但其故事本身的道理还是要经过阅读来理解,这样才能够加深自我对这个道理的印象。所以,要想深刻的理解一本书,或深刻的理解一篇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单单需要在表面蜻蜓点水般的浅读,而是要用自我的内心去理解,这样,自我的阅读水平才会上升一个又一个台阶。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体会篇2
?聊斋志异》题材的特点在于一个异字。它同明代拟话本小说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不同,大多写花妖狐鬼的故事。其中有写鬼的,有写狐的,也有既写鬼有写狐的。此外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在蒲松龄的笔下无不可以成精变人。就是就是一些没有出现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的故事中,也总有怪异之事。如《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蟋蟀,《阿宝》中孙子楚魂附体鹦鹉等。这是一部借非现实的幻景物来寄托对现实不满的孤愤之书。《聊斋志异》的内容丰富复杂,瑕瑜互见,但总的看来,它所触及的社会生活相当广泛,反映的社会问题相当深刻,无论是接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还是描写爱情生活,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再揭楼黑暗与官府的本质方面,《狼梦》同样写的很深刻。《狼梦》写白翁梦见自己走进儿子的县衙内,看见道上、厅上、堂上、堂下坐着、躺着的都是吃人肉的狼,而他们的周围白骨成堆,又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变成了老虎。作者在篇末写到:窃叹天下只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明白的告诉人们梦里的虎狼就是现实中官吏。
?聊斋志异》不仅写了现实的黑暗和被压迫与被损害的苦难,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席方平不畏死亡替父伸冤,受尽了许多酷刑之后,对冥王表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必诉!这种反抗精神是十分顽强的。另外,如《窦氏》中所描写的农村姑娘,但她被恶霸骗子南三复蹂躏抛弃后,再阳世冤屈难伸,就化为厉鬼将仇人杀死。在这类作品中,还有《红玉》更脍炙人口。冯相如在狐女红玉的帮助下,同林村美丽的姑娘卫氏结合了,不料罢官在家的宋御使依仗权势,打伤相如打死相如的父亲,强走了卫氏女。冯相如到处伸冤,可无人为他申冤。后来一位虬髯侠士,为他杀死了仇人。
?聊斋》中还有一些奇闻逸事,如《蛇人》、《老饕》、《寒月芙蕖》、《查牙山洞》、《陆押官》,就像我们小时候听长辈说的一些江湖传说,几分真实,几分夸张,其中的神秘让听众迷醉。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体会篇3
那时刚刚考完试,解除了压力的我开始用阅读来排遣生活。
我从小就害怕鬼神,我甚至不能想到他们,一想到他们,我便又会想出许多乱七八糟、令人恐惧的其他事。凡是与鬼神有关的我绝对不碰,哪怕是书。与西游记的第一次会面就把我吓一大跳,当时我第一眼便看到了一个长得像豹子又像人的怪兽,我便马上闭起了眼。
如今,妈妈居然要我看《聊斋志异》,我只知道这本书里面是讲鬼的,别的再无了解,我也不愿去了解。又因为无聊打发时间,于是严肃地端起了书,仔细查看封面,看到了三行简介:“《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内容十分广泛,但是主要记述神仙鬼狐精魅故事。多数篇章借助狐、仙、鬼、妖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状况的悲愤和喜悦。”
再看图画,是一扇古代的打开的窗子,里面有一男一女,分别身着紫色和红色的古代衣服,背景的天空也是暗血红色,旁边还有粉色的桃花和荷花,整幅图都是以红色调为主,令人看了就想到了别的东西。
我怀着谨慎的心翻开了书,看了一篇,也没那么可怕嘛,怀着侥幸的心理,接着又看了一篇,也不过如此,一下午就在书房度过了,一下子就看了半本书,我似乎进入了蒲松龄的世界,越看越对当时的社会着迷,想了解17世纪的中国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可是由于看了一下午,眼睛疲劳,没有接着看下去。第一次与蒲松龄和他的作品接触,还不错。
谁知再去翻开这本书就是一周以后了,我那一周在姐姐家,忘记带书,这一周我几乎一直惦记着那篇文章中主人公的命运,因为差一个结尾那一篇就看完了,一回到家我便拿起书把文章看完,于是来写下了这篇读后感,虽然还没有看完整本书,但蒲松龄的书使我不再害怕鬼神,我把鬼神当成了蒲松龄写现实社会状况的虚构体,于是便不再害怕。
这是我的一次接触鬼神之书,第一次接触《聊斋志异》,第一次与蒲松龄来一个亲密接触,他让我克服心中的恐惧,更然我了解17世纪中国的现实社会状况。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阅读。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体会篇4
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作家蒲松龄的作品,全篇收录短篇小说491篇,内容多为鬼神精怪之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聊斋》的形成可以说是必然的。这一点从作者经历便可探知一二。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出生于清朝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蒲松龄的意志,同时也为他后期《聊斋》中描写下层民众生活打下了基础。家族的没落激励着蒲松龄更加勤奋的学习,家中丰厚的藏书也为他汲取知识提供了帮助。像那个时期众多知识分子一样,蒲松龄也期盼着金榜题名时。但屡次科举的失败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在一次次名落孙山后,他逐渐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懂得了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的原因。科举失利后,蒲松龄几经转折,为谋生四处奔波。他曾钟情于科举又深受科举之害,中年生活的不如意也让他更能体会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聊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聊斋》可以说是蒲松龄的精神寄托,它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中最值得人称赞的就是它对男女情爱的突破。自古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一见钟情而后与子偕老的可谓是少之又少。正如《红玉》中红玉所说:我们既无媒妁之言,又无父母之命,偷偷摸摸地来往,怎么可能白头偕老?婚姻爱情的不自由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性的释放,而在《聊斋》中大部分男女主人公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限制,为自己的爱情而奋斗。而且《聊斋》中大多是狐妖花妖,恋爱对象多是温文尔雅的书生秀才,更是为《聊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聊斋》中的《阿宝》就体现了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阿宝是某地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长得美丽绝伦,不少达官显贵都想娶她为妻。孙子楚是当地的名士,家境虽贫寒但为人却憨厚老实。当二人突破重重困难终于确定对方心意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父母这一关。阿宝的母亲曾说:孙子楚名声才学倒也不差,只是他家实在是太穷了,我们选择了那么多年,竟得了这么一个女婿,恐怕会被别人笑话啊。后阿宝据理力争坚决不嫁给别人,父母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势力的顽固强大,也更能体现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聊斋》流传百世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对封建社会科举制的批判,和对当时书生醉心功名的揭露讽刺。像《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穷极一生只为考取功名,考中后的喜悦都能把人逼疯。《聊斋》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叶生》中的主人公叶生寒窗苦读十年,因时运不好次次名落孙山。后来遇到命中知己,在他的帮助下终于考中举人,从此大富大贵。在他功成身就回家探望离别之久的妻子时,却惊讶的发现自己早在四年前就死了。大惊之下叶生惨叫一声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何等执着才能在死后还念念不忘以至于不惜还魂也要完成遗愿,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功名利禄难道真的那么重要吗?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追求功名利禄已经不是个人的理想愿望,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醉心功名不关心国家危亡的风气注定了清朝的科举制的腐败黑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就充分表达了对科举制的绝望。
?聊斋志异》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小说集。说来也有趣,聊斋指在棚子下聊天,志是记载,异是指怪异的事。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体会篇5
清末有一"柳泉居士",其书《聊斋志异》在后世广为流传,此人谓之"蒲松龄"。松龄兄甚怪,怪在爱鬼狐,鬼狐在他笔下真性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聊斋志异》是一部奇绝之书,是中国古典短片小说之巅峰,史上志怪传奇之绝唱。我自认此书三绝:背景绝,鬼狐绝,结局绝,三绝充满在《聊斋》的灵魂中,使《聊斋》熠熠生辉。
背景绝,绝在背景深入现实。本书不同于其他小说,主要以幻想的形式展开对事实的论述。本书选材牢牢扎根现实生活。"聊斋先生"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疾苦,甚至请人喝茶讲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奇闻怪事,在蒲老的智慧熔炉中铸成一颗文学界璀璨而难以多得的宝石。真实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人民疾苦和社会现状,引我入胜,无法自拔。
鬼狐绝绝在鬼狐真切性情。封建时的科举制度害人之深,就连蒲老也不例外。聊斋先生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因此把科举制度的不合理寄托于鬼狐之上。幼稚点说,鬼分好鬼恶鬼,狐分好狐恶狐。鬼狐之情于我,终究是情,有情有恩,必会报答,但鬼狐之情于愚昧书生,也只是一种顽劣的追求,可有可无。在鬼狐成"人"的路上,是一种奢侈。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然后,鬼狐们如愿以偿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鬼狐之真性情,引我深思。
结局绝,绝在结局出其不意。鬼化成女郎,引诱书生,无非就是想变成人,体验一次人生。于是尽力帮助书生,以为能让书生永远记住自己,其实却不然。帮助书生达到目的,迂腐书生贪图富贵荣华,与千金小姐相好,把曾经的"鬼女郎"抛在九霄云外。忘恩负义啊,也是一种可悲的性格。结局无非另一种开始,纵然啼笑皆非,也敌不过那些怙恶不悛的人。或许,人比鬼恶吧。
小话《聊斋》,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体会篇6
二百年前,那一亭,一碗茶,一席话,经过时光沉淀,交织成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翻开书页,缕缕墨香又带我们穿越百年时光,一起畅谈鬼神,笑看人生。
黄粱一梦造就了曾孝廉一世清廉,入山学道,远离官场;婴宁忆鬼母,一改笑颜反而哭;细侯虽为青楼女子,却渴望一日得一人真心,不惜为爱杀子而逃;化作人形的桃花妖为心爱之人苦等,又为那位书生而亡……数不清的故事变成清晰的文字,收录在《聊斋志异》里,那位编纂《聊斋志异》的伟大学者蒲松龄用他独有的睿智和他独有的语言谈论着奇异之事。看似平淡的文字里,却隐藏着他坎坷一生,而他在经历了人生大悲大喜后遗留的只剩淡然和异使氏所说的段段话语。
蒲松龄出生于落寞已久的世家,一生坎坷,绝望至极放弃了仕途。妻子逝世,他悲痛不已,又占卜自己命不久,最终合上了眼。只记得炎炎夏日,他在亭中摆出一碗碗茶水,为路过的人解渴,却要求一个故事为回报,在自己名为聊斋的书房中记录成篇。“异使氏曰”所说的尽是他人生所懂,在他的话语中,我们似乎更容易明白人生。
例如《考城隍》中宋熹在梦中去阴间考取了官职,但他面对官职却选择照料老母亲。九年后,他母亲逝世,他也去世,人们只觉好奇,而并不知宋熹已成仙。在苦难中考取了官名,宋熹却顿时泪下的表现突显了他的孝道,而戏剧性的情节发展却成为了对于只求名利丢弃孝仁的人的有力批判,极具讽刺意味,却让人无法反驳。而对于我们,蒲松龄的话语让我们明白了应时时刻刻牢记孝仁,名利地位根本无法与这种品质相比拟。
商三官虽为女子却也是遵守孝道,愿为父报仇。三官的父亲被害,两个哥哥打官司失败,三官劝哥哥埋葬父亲,自己却失踪了。直到害死父亲的富豪寿辰,自己随戏班子来到富豪家里,富豪意图与她同床,她趁此为父报了仇,自己也上吊自杀了。直到商三官两个哥哥来验尸后才知道那是失踪半年的商三官。三官身为女儿身确实“侠客”,两个哥哥是男子汉却不是大丈夫。商三官守孝道,性格刚烈,而作者的“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愿天下闺中人买丝绣之,其功德当不减于奉壮缪也!”或许就是对一个女子最高的评价了吧!
?聊斋志异》记录了不少奇闻异事,每个故事里似乎都有对世俗之人的讽刺,对守孝之人的赞扬,对鬼神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深思。《聊斋》借鬼神谈笑人生,借文中之人抒发自身之情。蒲松龄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真正做到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连老舍先生也说他“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今与蒲松龄逝世已时隔二百多年,而他最著名的《聊斋》仍被人们广泛流传,为如今人们所称赞。
百年前,那位文人驻笔;百年后,人们翻开书页,又仿佛看到那一座亭,一碗茶,看到那位文人与路人畅谈鬼神,笑看人生。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体会篇7
蒲松龄历尽沧桑,阅遍人间百态;他虽身处蜗居却心系天下、愤世嫉俗,挥其生花之笔,终成一部沉甸甸的《聊斋志异》。
郭沫若先生一幅“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名联,评价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可谓恰到好处。但是,蒲松龄决不是一位板着脸、瞪着眼的老夫子;相反,他是一位在觥筹交错时出口成文、颇善雅谑的才子,也是一个在柳荫下为远道而来的你端上一壶好茶的老头儿,更是一位饱读诗书下笔如有神的智者。所谓文如其人,也正因为如此,《聊斋志异》没有成为千篇一律、浅薄无比的讽刺小说,也没有成为“为志而志”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自有其独到之处:思想性有之,艺术性自不必待言。
蒲先生生活在康熙年间的山东淄川蒲家庄;那时侯,“西学东渐”刚刚开始,或是还未开始。相信,达尔文的遗传进化话思想不会“渐”到蒲先生的耳朵里。但是,“龙生龙,凤生凤”这种朴素的遗传观念,蒲先生应该是知道的。在他的作品中,他多处用“遗传学”的规律来借写子女而实写其父母,写得却也精致可人,令人不免会意一笑。今撷其几篇,妄加评说,以博众一乐。
?婴宁》的主人公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她的爱笑了:“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蒲先生在这一点的刻画上可没少花气力。本来吧,写到婴宁夫妇安居乐业也就足矣,最后又神来一笔:“女逾年生一子,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儿子将母亲的特点继承下来,言子犹在言母,实在妙甚!
?娇娜》一篇中,孔雪笠之狐妻松娘“举一男,名小宦”,娇娜“掇提而弄,曰:‘姊姊乱吾种矣’”。读至此,大笑——亏作者想得出来!到篇尾,“小宦长成,貌韶秀,有狐意;出游都市,共知为狐儿也。”乍一看,似无多大深意;细一想,俨然是聊斋先生在“都市”中亲眼见过一般!弄得读者半信半疑,又一大妙!
此二篇中皆为母子相似,而《鸦头》篇中的鸦头与其子王孜却迥然不同:鸦头“仪度娴婉,实神仙也”,她受尽了其母的凌楚;而王孜却“孔武有力,喜田猎,不务生产,乐斗好杀”。虽为母子,为何如此之异?想来定是发生了基因变异吧!而且这“变异”程度还非常之大:王孜杀老狐之后,鸦头“命持葬郊野”。而王孜却“剥其皮而藏之”——岂非暴戾之甚?虽则如此,王孜为母报仇,大快人心,使人长舒一口闷气,亦是快哉!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体会篇8
近期读完了《聊斋志异》,内心的感触很多。
首先说说作者蒲松龄。他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他个人科场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
作者在书中主要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书中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抨击,虽然只限于揭露其弊端,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制度的反动本质是为统治阶级选拔忠实的奴才,从而象后来的吴敬梓那样,根本否定这一制度。但他对那些只以功名利禄为念而醉心科举的人物,是有所认识和批判的。如《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在考试之后的醉卧中,梦见自己中了进士,殿试为翰林,便“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于是大呼长班,长班稍稍来迟,他便骤起扑打,结果摔倒在地。作者用这个醉梦的境界有力地嘲笑了这类士子。《续黄粱》中的曾孝廉在高捷南宫之后,听见术士说他有宰相之分,便兴高采烈地说:“某为宰相时,推张年丈作南抚,家中表为参、游,我家老苍头亦得小千把,于愿足矣。”后来在梦中作了宰相,却变成一个无恶不作的权奸。 作者最后也用地狱惩罚了他,并说:“闻作宰相而忻然于中者,必非喜其鞠躬尽瘁可知矣。”
相反,作者对那些不肯向科举制度低头、不屑“易面目图荣耀”的士子,则给予热情的赞扬。 《贾奉雉》中的贾奉雉“才名冠一时,而试辄不售”。后来他“戏于落卷中集其羽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竟中经魁”。 可是当他回头来看这些文章时,却“一读一汗”,自觉无颜见人,终于“遁为丘山”而去。
看完这部书,不禁感叹故事的精彩,和作者的聪明才智。作者在多个有趣的故事中又暗中批判了清官以及科举制度的腐败。这部书值得一读。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