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应该具备思辨性和创造性,既要对书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也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面是满满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获奖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获奖读后感篇1
莫言在以前是一个多么不起眼的名字,可是现在,他以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迹已成了家家户户重点讨论的人物。
在莫言的获奖感言中,有喜也有悲,喜得是有那么多人可以看到他的成就,悲的是有一个人再也无法看到了。那就是莫言的母亲,都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导师,这是没错的。在“我记忆中最早的事”中“我”因无意打碎了家里唯一的热水瓶而不敢回家,傍晚母亲出来找我,知道了事情以后没有打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这教会了孩子要学会原谅。在中秋节那天,“我们”家难得包了一回饺子,每人只有一碗,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时,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碗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不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他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这教会我们要有爱心。一次,我和母亲去捡麦穗,因母亲是小脚,不好跑所以被守麦穗的人煽了一巴掌,嘴角都流血了。多年之后,我看见打我吗母亲的那个人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本想上去找他报仇,可母亲却不承认,他就是当年打她的那个人。这教会我们要学会宽容。“我”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老人的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回家后,看见很少流泪的母亲在哭泣,她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却没有骂我。这教会我们要诚实。
母亲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导师。同时,母亲也是成人之后的老师。同村的人笑我相貌丑陋,而“我”母亲却鼓励我并教育“我”要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会变美。母亲的教育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这些都是赞美莫言母亲的事。
以后都写了莫言想象力丰富,很多人夸莫言想象力丰富,并有一些文学爱好者来“讨教”一些培养想象力丰富的秘诀。但在我想来,莫言的想象力可能大多跟他的生活环境有关,跟他的坎坷有关。总之,他的诺贝尔文学奖是靠他的努力辛苦得来的。如果你也想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就努力学习吧!这是我对莫言获奖感言的读后感。
获奖读后感篇2
在他的获奖感言中他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讲了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有痛苦的,到集体田里是麦穗,母亲被捉住,挨了打,有最深刻的,中秋节母亲将自己的半碗饺子倒给了乞讨的老人;由最早的,小时候拿着家里仅有水瓶到集体食堂打水,将水瓶摔破,被吓得躲起来,母亲找到他后并没有责怪他;有最后悔的,与母亲一起去买白菜,因为疏忽给买菜的老人多算了一毛钱,母亲却责怪了他。莫言身上的许多特点都是受到他母亲感染的,就连他“莫言”这个笔名的起因也和他母亲有关,由于莫言小时候喜欢说话,他就经常被同村的人嘲讽,于是,他母亲就让他不要说话,于是就用“莫言”这个笔名了。
其实莫言他只是个农民的儿子,他写作的素材也都源于他平时的生活中,都是就地取材,都是他亲生经历过的。他周边的.一切事物都影响着他,激励着。让他有了自己的思想,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作品。他以一个农民的口气,以那质朴的语言感动了所有人,所以他今天才能得上诺贝尔奖。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获奖的意义非凡,他为像他一样的农民争了光,他为中国人民争了光,他也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争了光。
莫言他小学还未毕业就缀学了,生活艰苦,吃了伤残没下餐。而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的莘莘学子无论是在学习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不知道比他那个时代好多少倍,但人家却能为祖国争光,我们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行?所以我们只有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祖国,为祖国争光了。现在我是以祖国为荣,将来我要祖国以我为荣。
获奖读后感篇3
20xx年10月11日晚,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内,宣布了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莫言的获奖,圆了我国作家多年的梦想。颁奖时,评委是这样评价莫言的文章的:比任何人都具有历史感,能够调动各种感官,围绕着一个鲜明道义核心的鸿篇巨制,大胆、浓烈,意象化而又强有力。这样的作文有什么理由不获奖呢?
莫言在演讲中,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并回忆了自己已去世的母亲。莫言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他们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他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家门口。莫言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而老人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莫言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他,然后端起自己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莫言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听到母亲的呼唤,才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只是抚摸着他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想,莫言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主要就是有一个这样的母亲吧,母亲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莫言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作家。
莫言的这次获奖,为中国作家开辟了写作新道路,对获得诺贝尔奖有了希望,让中学生懂得了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同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出现又一批出色的人才,为中国再创辉煌。作文
获奖读后感篇4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大家一定对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莫言穿着一身中装。获奖要发表感言,莫言的感言基本都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刻画人物形象,一表示对他们的感谢和对自己的一些行为表示歉疚。在他的感言中,我发现有三点特别打动我——这种打动也具有普遍意义,更值得写出,与大家一起共勉;
一是他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感恩打动了我。他说:“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母亲虽死,但他在莫言心中却永远活着,永不泯灭,想待敌一般永远伴随着莫言。“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买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心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病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我们都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是正确的,母亲用那颗善良的心教会莫言做人的道理,烟味人耿直。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我们的母亲也是这样的;莫言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感恩可能也是我们队自己母亲的思念、感恩。这是真切的感受,更是内心无法弥补的缺憾!
二是他爱学习的精神,“辍学以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虽然没有好的学习环境,但他仍不放弃学习的机会。
三是他认为,他要继续“讲故事”,因为他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言下之意,他还要继续为这个真理和正义而奋斗。作为一个作家要有使命感、责任心,作家写作不可能是“纯粹的自我宣泄”、不可能是“高高挂起的孤独感”,他要写他那个民族、他那个时代的故事。
莫言的小说和小说人物虽然有点灰色、有点魔幻、甚至有点诡异,但它还是揭示我们这个苦难民族的特定时代、特定生活。
获奖读后感篇5
首先,它提醒我们中国作家必须摒弃中国文人的劣根性,回归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正确轨道,营造一个单纯、洁净的文坛。在莫言获奖前,很多所谓的专家、作家都预言莫言根本不可能获奖,有不少人甚至对莫言竭尽抹黑、诬陷之能事,有的说莫言崇洋媚外,太迷信诺奖了;有的指其在炒作,借机多卖几本书;有的干脆朝他身上泼污水,说他收买诺奖评委。
实际上,此前普通百姓对莫言获奖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强烈的期待,但与文人不同的是,他们更关心是不是中国作家获奖,而文人的反应所以如此龌龊,是因为他们首先想的是不是自己获奖,如果不是那宁可其他中国作家也不要获奖,这样他们才觉得咱们中国作家都在一个水平线上,也才心安理得。可以说,围绕莫言获不获奖,将中国文人的肤浅浮躁和文人相轻的劣根性再一次摊在了阳光下,而这其实正是影响中国作家走向世界、影响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主流的关键所在,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保持文坛的纯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国文学,也不可能让中国文学走得更远。
其次,它告诉我们中国作家必须克服浮躁的心态,坚持深入生活,坚持把火热的生活当作创作的动力。
莫言凭什么能获得诺奖,人们给出的回答通常是凭借的是他的实力,可笔者要问的是莫言的实力从何而来?仔细阅读莫言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不仅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而且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种实力不是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靠着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生活的爱,靠着植根于人民、植根于生活,靠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无情的解剖及深邃的思考,更靠着一个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创作出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难怪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赞扬莫言的作品“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可反观当下的中国作家,有几个能像莫言那样踏踏实实深入中国农村体验生活,且一呆就是一年半载甚至好几年?有几个能像莫言那样不为名利所累,潜心创作,写出那么多影响巨大而广泛的作品?有几个能像莫言那样虚怀若谷、宽以待人,面对各种流言蜚语始终保持低调而不愿意伤害别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纵观当今文坛能出其右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有的只是半吊子作家,或是浮光掠影、追风逐日的作家,再就是借着所谓的文学作品大发横财,浑身上下沾满了铜臭的作家。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诺奖青睐植根于生活的作家;文品即人品,诺奖偏爱行事低调的作家,莫言的获奖即是明证,中国的作家如果不能就此作深刻的反省,不能像莫言那样立足生活,深入社会的最底层,搭准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脉搏,深刻揭示小人物的命运,那中国文学绝不会因为此次莫言获奖而走向世界,更不会迎来文学的复兴、文学的繁荣和文学的辉煌。
由此看来,莫言获奖只是中国文学一个新的起点,繁荣文学创作,让中国文学真正屹立于世界文坛,未来的路还很长,中国作家任重而道远!
获奖读后感篇6
莫言他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能获得诺奖,是靠他的实力,这种实力不是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靠着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生活的爱,靠着植根于人民、植根于生活,靠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无情的解剖及深邃的思考,更靠着一个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创作出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
在获奖感言中,莫言以一种朴实而近乎憨厚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他从自已的母亲讲起:与母亲捡麦穗,吃饺子时母亲将自己的饺子送给了一个乞丐,跟着母亲卖白菜,母亲患病……
这一个个故事使人泪下,他用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他母亲善良、勤俭……
在莫言讲述中还有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故事,莫言一家在过年时才吃一顿饺子,当有一个行乞的老人到莫言家时,莫言拿出红薯干打发老人,立马遭到母亲的训斥,端出自己的半碗饺子给老人。一年一次,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吃顿饺子异常奢侈,但莫言的母亲毅然不顾自己的温饱将弥足珍贵的饺子送与老人,这就是善良,也让我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给予。莫言虽然也给了老人东西,但那仅仅叫施舍,而莫言妈妈的叫馈赠,反观后者远远比前者高尚。莫言把自己不爱吃的东西送给别人,这是对老人的不尊重;而莫言妈妈把自己最喜欢的饺子送老人,这是高尚的品德更值得很多人去学习。
我虽然没看过的莫言的作品,但他用讲故事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与他在务农时大量的阅读是分不开的,莫言连躲雨的时间都要看书,所以我们要学习莫言那种爱读书的精神。
从莫言的获奖感言中,我感受到他的朴实,他的真诚,他的作品获奖,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敢讲实话,他敢剖析现实社会,他敢说出自己对事物的想法,他写作的源泉来自生活,来自活生生的现实社会,我们应向他学习那种敢说真话、朴实、真诚的精神。
获奖读后感篇7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这本书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发展的过程。在那一百零八条好汉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李逵了。
李逵的身上,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宋江被发配江州时,吴用写信让戴宗照应。李逵当时正是戴宗手下的一名小兵,就和宋江认识并成为好兄弟。当宋江被押服刑场杀头时,他率先挥动一双板斧,冲去救他。
在梁山的大小战役中,李逵大多是充当“先锋”的角色,他总是赤膊上阵,勇往直前。一阵黑旋风刮过,犹如一辆黑色战车奔驰。可见他对梁山事业赤胆忠心,万死不辞,奋战到底的战斗精神,他是一名“义士”。
在后来的阅读中,我忽然发现,这个动不动就抡板斧的李逵,他还是个孝子,一心地细腻的人。他上梁山后过上了好日子,便不远千里回到家中想把老母接上山想几天清福;老母亲年迈走不动,他就背着母亲走;为母寻水解渴,没想到老母为虎所害,他为母报仇,冒死杀死四虎。
李逵的性格里透着“直”和“真”的天性,我很欣赏他这种超凡脱俗的自由心态。虽然他也有些小毛病,小不足,但这正丰富了他的人物形象。
我所认识的李逵,实实在在,不矫情,不造作,想说就说,想做就做,一直保持着生命的自由张力和绿林好汉的野性。对朋友讲义气,对长辈重孝心,我希望我们生活中能有更多李逵这样的“忠孝”人士,那样的世界便也是“直”和“真”的了。
获奖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