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读后感是读者对书籍中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思考和反思,经常写读后感,帮助我们提升情感表达和文字表达的能力,下面是满满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老子》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老子》的读后感篇1
以前读书的时候有翻过《老子》,没有深读,感觉它是用来背诵,以便和朋友交流时冒出几句里面的章节,显得挺有内涵。挺有幸在我对人生家庭开始有些体验和感悟的时候,可以再读《老子》。感恩关老师和其他老师共同举办这样的读书会,利益大家。
下面我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两点做个表述:
首先道和德的关系。我理解的德就是道德规范还有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听关老师讲解后明白,原来古人说的德是“道”赋予万事万物的本性和表现。道是啥呢,道是说不清道不明,恍惚朦胧似有似无的,简单说就是一股运作世界的无形力量,就是老天爷那个角色。这股力量在我们每个人身体内。现代人太多外求,内在的“德”,人的本性完全置之不理。一切的表达应该由内及外,如果顺序倒置,只能被外在世界左右,变成傀儡,完全迷失自己。想活的自在吗,内求吧,认清本性守住本心,和我们体内的道连接,跟自己相处好了,内在圆满外面也就顺畅了。
另外,科学家研究人的大脑和情绪的关系,发现爱和恨是共用同一条神经元,就是说当你爱一个人和恨一个人都是大脑的同一个地方在运作,只是它们分处一条神经元的两头。这点和《老子》22章的内容吻合。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直,敝则新。切割去看这些状态似乎是对立的。如果整体来看它们是变化统一的。短短几句话我明白了整体观。当你看到一个人很自私,可能他有大爱的一面没有被看到。你恨一个人,可能爱也一样多。当思维打开后我感觉自己更能接纳自己和身边的人,允许多种形态出现,好和坏只是一时的,用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感恩老子感恩老祖宗的智慧,感恩关老师接下来要好好研读老子,毕竟把自己弄明白了才能养育好小孩啊。
《老子》的读后感篇2
?道》三十四章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4章的内容实在是很熟悉不过了,因为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都谈及过34章的观点和内容。
但是,我们应该去相信惜字如金的老子是不会在《道德经》经文中重复着讲废话的,34章与7章&8章区别在于:7章&8章都是以自然现象论道,而34章则是直接论道。
如果我们还对32章的内容有印象,那么应该记得32章谈的是“朴虽小”(朴素的朴),从道很微小的角度开始谈到到其很大的本质:天下莫不称臣。
34章则是从道很宏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角度谈到如何实现“大”。
我们还是先意译一下经文。经文意译: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成就了功业,却不占有名誉。
衣养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在万物面前保持一种无欲的常态,这是谦恭的“小”;反过头来说,万物都因道而被滋润、被孕育成长,这又是一种胸怀若谷的“大”。
正因为道的不自以为大显著特性,所以才能成就伟大、诠释其伟大。
正因为遵道而行的明道圣人们不自以为大,所以才不知觉间成就了他们的伟大。
34章的核心就在最后这句总结: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浅层理解:不装。
养成不装大、也不装高大上的习惯,或许反而可以培育出一种相对高大的形象。
中层理解:不显。
大与不大,都是既定的事实,它都在那里,不因显或不显而改变,把姿态放低,仿效水德,这便也是一种上善若水,最终也就形成了水德,最终也就成就了上善,高大上的上善。
较高的境界:不足。
那是一种高于虚怀若谷的不足境界,对此《周易》有着最唯美的诠释。
?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附上的图片美吧!
中欧,阿尔卑斯山脉下的一个小国:瑞士。
这个国家有多小呢?
其国土面积大约是杭州(含下面七县市)的2.5倍,其人口比杭州人口还少60万左右,820万人左右。
以2013年度为例,其国民生产总值是杭州的5倍,约合4.1万亿rmb。
谈钱,不足以彰显瑞士“大”的一面,其“大”的一面则表现为地球人都知道的奢侈品——腕表,被全球人民所敬仰与向往。
世人所羡慕的劳力士、欧米茄、浪琴、雷达、天梭、卡文克莱……无一不是源自瑞士。
阿尔卑斯山脉前端的汝拉山谷已经被称其为“钟表谷(watch valley)”,已经成为了全球钟表圣地,豪华品牌的表芯一半产自这里。
表业的集约化已经形成,这是工业化的产物,难能可贵的是这个钟表谷没有走上规模化的不归路,而是选择了艺术一般的纯手工制作之路,从17世纪开始至今依然如此。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历经沧桑巨变,有前有日本石英表的冲击,后有工业规模化的打击,今有apple watch的分庭抗礼意图瓜分市场,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小”至微不足道的纯手工制作之路,依然选择了“小”,依然风雨无阻地成就了其品牌的“高大上”。
经历数百年岁月的洗礼,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爱彼、积家、天珺……这些令全球街人、路人、世人仰为观止的豪华腕表,却在谷中村庄一个个毫不起眼年迈或年少的表匠手中流转着,然后成型,然后成表,然后奢侈,奢侈地然后流向了全球显贵们的手腕。
当江诗丹顿在世人手腕上引以为荣,引以为豪,璀璨夺目之前,他们都曾经只是在村民手中被装上一颗颗螺钉,一个个齿轮,一个个零件,仅此而已。
当春天阿尔卑斯山的冰雪尚未完全融化之时,那一只江诗丹顿的每一个零件尚还冰雪未融,处于手工打磨阶段,无论打磨方是一双历经沧桑形成了老茧的粗大十指,还是一双焕发着青春气息的活力双手,那都是江诗丹顿的春。
当工匠们的窗外,冰雪彻底消融,蝉鸣阵阵的盛夏来临之际,那一只江诗丹顿依然微不足道地只是工匠们手中的一个个卑微的零件而已。
当时间行走到至阿尔卑斯山脉上空苍穹湛蓝湛蓝的季节,那些以后势必趾高气扬的江诗丹顿依然还是个雏形,依然还是微不足道地流转于工匠们的指间,那些能打造出工业艺术品的手指指间或许还夹着一支燃烧的雪茄,或者还端着一支盛着一点点葡萄酒的高脚杯。
当壁炉燃起了温暖的火焰,当阿尔卑斯山已经冰天雪地的时候,那一只只江诗丹顿的表芯方才成型,方才能精准地滴滴答答告知世人24时的分分秒秒,于是被包装,被安装,成为了成品,甚至堪称艺术品,只是对于工匠们而言,那只是一个产品,只是一年的庄稼,与玉米、高粱、稻子、红薯一模一样的庄稼而已。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就这样被腕表所诠释着,就这样被工业所诠释着。
无意宣传奢侈品,毕竟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消费的东西。
如果,念书的时候我们只是佩戴着一只大众化的上海牌腕表,那只毫不起眼的、“小”至卑微的大众腕表其时最大的作用只是为了考试,或者只是为了准时约会,这也没有关系。
若干年以后,当我们从校园熬到了社会,从温饱熬到了小资,从小资熬到了小康,从小康熬到了小富,如果那只表依然还在手腕上,那么“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依然会被彰显。
万一不小心,有那么一天祖坟冒出了缕缕青烟,不小心从小富熬到了大贵或达贵,如果最初的那只腕表还在手腕,那么,即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之道不在心中,不流淌于血脉中,至少也能在手腕上,那也是一种有积累,有沉淀,有为,有道的品行。
?易》云:“履霜,坚冰至”,能解此道,必能逢凶化吉。
此道即为:“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的读后感篇3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应顺其自然,而但是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就应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就应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能够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就应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透过无为到达有为,透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老子》的读后感篇4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通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该保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我们生于一个从面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保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老子》的读后感篇5
?老子》一书,意远思深,自可多方为释,或视同阴阳权谋之言,或持为养生修炼之据。如以逻辑观点组成哲学系统,尤为条理贯通,深睿绝伦。然是皆后人附会文饰之作,恐非老氏之真相。自常识观点言之,其书殆一智慧极高之哲人(姑假说为“一”人)静观世变,久历沧桑,而后流露之心见耳。其言乃传于无意之中,初非著书立说有意于撰述也。故其所见虽卓绝深远,实皆来于直觉之体验,殊非理智之推析。而其论事衡物,亦系持此心见,随缘映照而已,绝未计及此事此物彼此之关系,更未有意构画外物组成体系,一如黑格尔之所为也。就其非出推理未事组织言,自不免彼此参差,间有难圆其说者。然就来于真实之体验言,则又识见真切,明智照鉴,足以使人身体力行,受益无尽焉。其所以传被久远,影响深巨,而迥非一般哲学理论所能及者,以此也。苟不此之识,徒为空论,是殆买椟还珠,有失读《老》之真意矣。故本书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识常见立言,俾对老氏真正影响后世之处,能有阐述。老氏之旨倘能因此略有所明,而使世人于其教训多有受用,斯亦作者之幸也已。追寻中华文化之源,用经典的智慧点亮人生。
老子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本书是林语堂向西方介绍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阐释了老子思想的独特性、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不同、并强调要结合庄子研究老子。作者以“智慧”一词彰显《老子》一书之精妙绝伦。《老子》之言,不过五千,然其意远思深、语多超尘。以致后世之人,或借为阴阳权谋之言,或持为养生修炼之据,然附会文饰者多,《老子》真相遂晦涩不明。实者老氏所言,率多直觉之体验,论事论物,大抵随缘映照,乃能不受外物所限。然又识见真切、明智照鉴,足以使人身体力行受益无尽。故本书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识常见立言,俾对《老子》一书真正影响后世之处,能有所阐释,而让读者得见老子智慧之言。本书作者张起钧,列老学之林而蜚声海内外,其行文深入浅出、笔法流畅,本书在台出版后已多次印刷,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老子》的读后感篇6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语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道是无微不入的,这一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才知道无为的'益处。但是像这样的道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到。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语译:善于做将帅的,不会显出凶猛的样子;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制的人,不用和敌人交锋;善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下。这些是不和人争的德,就是利用别人能力的处下。能做到不争和处下这二者就是合“道”的极致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语译:天下没有一样东西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够攻克坚强的东西,却都不能胜过水,世上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换它,也再也没有比它力量更大的东西。世人皆知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却无法付诸实行,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人们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所以圣人才说:“能承受全国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国的灾祸,才配做天下之王。”这就是“正言若反”——合于真理的话,表面上多与俗情相反——的道理。
《老子》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