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能够将书中的情感和情绪表达出来,阅读后的感悟通过写读后感得以记录和传达,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下面是满满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有感或《》读后感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有感或《》读后感篇1
?平凡的世界》它是所有正在面对或者是已经经历过人生困境的朋友们的一生的精神粮食,能保持一个人在人生拼搏中永不放松又能给在生活中茫然无所为的年轻人指明前进的方向。故事中的年轻人的情感,内心世界,都是作家作品伟大和成功基石,这本书已经在超出了小说本身的的内涵、意义和力量。特别是着重表现年轻人的生活,通过他们爱情的波折反映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一本那样平凡而真实的书,只是在那个黄土高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双水村的小寨,没有惊天动地的撕杀,只是在默默的诉说里倾诉着融融的亲情,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只是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里娓娓诉说着平凡的世界里平凡人们平凡而又特殊的人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的海誓山盟,只是在把爱的种种用那陕北风情徐徐道来。
它描绘的是一幅爱的篇章,对亲情的爱,少安与他的父亲:当他在参加全县升初中的考试中,名列第三被录取的时候“他的父亲在他面前抱头痛哭流涕,他第一次看到刚强的父亲在他面前流泪,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将要和学校的大门永远的告别了,他多么的不情愿呀,他理解父亲的痛苦,爸爸不愿断送他的前程”。或许,我们的印象里,父亲总是高大与坚强的象征,又有谁能够明白那笑容背后的艰辛与无奈?可是少安知道,为了那个家他牺牲了太多太多,没日没夜的忙碌着,从来没有自私过。他是一个多么有情有义的男子汉啊,还有妹妹兰香与少平、少安的兄妹情谊,一个平凡的环境,一个一包乱的家却只因那相扶相携的亲情而变的富有。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们,只有平凡的才是大众的,也才是最真切和伟大的,当人们在一遍又一遍的看青春偶像剧的时候,那些夸张的题材与情节,总会让人感觉出“水份”来,真正的生活是平凡的。
书中少平的命运就是我们这些平凡世界里平凡的人的生活影子, 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民的子弟。不甘平凡,我们却是如此平凡!但是,我想,不管我们的命运将如何,我们都应该像少平那样,不管处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我们都不会放弃努力!不会愧对生命!“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这是作者在后记中写的,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以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无声有时胜似有声。
读《平凡的世界》后,我们通常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那曾经的抱怨、愤世不公是多么的幼稚。与主人公的经历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从小学一路走来,没有经历什么挫折,而我们称道的是考试失败,感情失落等等,与少安、少平相比较我们又算什么呢?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现出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
“在拼搏中的追求,不单单是结果,还有奋斗的历程。”——这是人本质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铭记终生。也正如史铁生所说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梦想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欢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读《》有感或《》读后感篇2
“初夏,球球老老鼠的一个子孙为笑猫带来了一个令大家惊讶不已的消息:在西山山脉的最高峰,有一所云朵上的学校,小白和他的女主人――蜜儿,就在这所学校里……”没错,这本书就是杨红樱写的《云朵上的学校》。
杨红樱,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做过小学老师、儿童读物编辑和儿童刊物主编,是个作品总销量超过5000万册的大作家。
这本书主要是讲球球老老鼠穿越后遇到了似是蜜儿的古代女人,蜜儿的眉宇间,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仙气,仿佛下凡的仙女。她带着孩子们去探索,去追寻。发现是快乐的源头,蜜儿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让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蜜儿做的没错!可是,让笑猫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许多大人却不懂。
我很喜欢这本书,它吐露了儿童的心声,正是它让我在美妙温暖的文字中,发现了一条连通现实和幻想的秘密通道,相信你读了它会感动,会流泪,会哈哈大笑,会开始生命中最初的思考。
读《》有感或《》读后感篇3
成语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而且每个成语还带有一个个小故事,不愧为精华。今天我学习了两个成语故事,分别是“铁杵磨针”和“凿壁偷光”。
“铁杵磨针”主要写了李白小的时候不爱学习,有一天,他看见河边有个老太太在磨一根铁棍,便过去问她:“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呢?”那位老太太说:“我准备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又问:“这跟铁棒这么大,而针又这么小,能摸成吗?”老太太告诉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后大为感动,牢记在心,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是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简单的道理几乎任何人都知道,可是真正用到里面道理的人又有几个呢?只要人人都有决心,肯下功夫,那么世界就不会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世界也就会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凿壁偷光”主要写了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就这样,经过匡衡的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凿壁偷光”意思是: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看完这个故事,我感觉我们的学习条件比匡衡好得多。家里整天开着电灯,还有许多书和电脑,可是为什么没有获得像匡衡的成就呢?我想:还是和我们没有像匡衡那样刻苦学习的情况分不开的。今后我下定决心,以匡衡为目标,努力刻苦的学习,争取早日取得成功。
成语故事教会我为人处世,教会我哲学道理,教会我太多太多。我不会忘记这位良师益友,我会继续学下去?
读《》有感或《》读后感篇4
就在你看这一句话的时候,全世界约有40只蚂蚁和7个人类诞生;约有30只蚂蚁和4个人类死亡。
蚂蚁是一种体型小但数量多且繁殖速度极快的生物,全世界的蚂蚁数目超过兆万只。而这些蚂蚁中有一种十分善战的品种——红蚂蚁。这种蚂蚁不善于哺育儿女,不爱找寻食物,他们专门抢掠邻居家不同种类的蚂蚁,把别的蚂蚁的蛹抢到自家来,在夏季,这支长达七米的队伍会前去远征。当侦察兵发现蚂蚁窝时,它们就变成散兵,一齐乱哄只的钻入敌人的老巢,不一会儿,就带着战利品回来了。
?昆虫记》中,法布尔将他们比作捕猎奴隶的亚马逊人,那样贪婪、懒惰。但我觉得将他们比作一支军队更贴切。就像是“征服王”亚历山大率领的长征大军一样训练有素、野心勃勃。他们,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人性中贪婪、好吃懒惰的阴暗面。
读《》有感或《》读后感篇5
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章,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种代表性的文体。这些文体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以至一提起某个时代,人们便会联想起某种文体;一提起某种文体,人们便会联想起某个时代。如汉朝的赋,六朝的骈文,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曲,明清两朝的小说、戏曲,民国的白话文学等。这些文体在所代表的时代里,作者最多,作品最繁茂,艺术成就最高,如山岳峥嵘,百花竞艳,美不胜收。
唐诗是中国诗歌艺术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词,作为比诗体更自由的韵文体裁的文体,发起于唐,历五代,至宋而大成。宋词实乃词中经典,由小令到中、长调,可谓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名篇佳作,精华毕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好诗已被唐人做尽一样,好词也被宋人做完了。
唐诗宋词,犹如日月同辉,珠联璧合,共同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
唐代为我国诗之盛世。唐人以种种因缘,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唐帝国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一百多年间,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叛乱之后,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未停顿下来。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在诗歌创作方面,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
唐诗是在既继承前代传统,又大胆革新、勇于创造的基础上繁荣发展起来的。初唐诗人陈子昂提出以复古为革新的主张,冲破了齐梁以来宫廷文学的苑囿,恢复了汉魏的传统,重新使诗歌与社会政治结合起来,为唐诗开拓了一条健康的道路。盛唐诗人在初唐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六朝的艺术技巧,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传统,努力表现他们自己时代的社会生活,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潮。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便是这高潮中两位伟大的诗人。中唐时期,又有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这个运动成为贯穿晚唐的现实主义的巨大潮流。
村居苦寒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唐宪宗元和六年,作者因母亲去世,退职回到故乡下邽的渭村,居丧三年。在这段时间,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进一步的了解,对他们的痛苦深表同情。元和八年(八一三)冬天,他写了这首诗,记下自己的感触。
这首诗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他们是多么痛苦呵!后一部分写自己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象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
除对比之外,这首诗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诗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宋词多绮语,往往被人看低,认为其居下品,比不上诗。在下深觉不然,宋词之华美如月中嫦蛾轻舞,宋词之壮烈如大气狂吞山河,宋词之寓意如酒香巷深待寻,我深爱宋词,虽不才,也愿留下些文字,以供自娱。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们先来看这首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借物起情,已是深秋时节,连花草也哀愁了起来,天气渐冷,燕子也飞走了。连明月也不懂离别的痛苦,只是斜光照到天明。昨夜的西风将碧树都凋谢了,独自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不见思念的人。想要寄去诗词与书信,可是山长水阔又怎知他在何处!何等的悲凉,何等的思念。
晏殊还有一作《浣溪沙》内中有两句十分的出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于花的凋谢是无可奈何的,年华不也一样吗,离去的东西就不会回来了,可是那归来的燕子却似曾相识一样。无可奈何,何其无情,似曾相识何其有情,一无情,一有情,鲜明的对照,激烈的互射,可见它之出名,并不是偶然的。
再来看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柳三变柳永的《凤栖梧》: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栏意。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
独自倚靠在高楼栏杆边,风轻轻的吹着,远望天边,仿佛离愁从那黯黯生出。残阳照着草色山光,没有人理解我的心事。不如狂放的大醉一场,对酒当歌,原来这样喝酒是无味的。衣带渐渐的宽松也不后悔,他本来就是值得我为之憔悴的啊!最后的两句堪称一字千金,衣带渐宽终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这种执着和激烈,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柳永的另一作《雨霖铃》也很是著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认为是千古名句,多情总是在伤痛离别,更碰上如此孤独的清秋,今夜酒醒在何处?风一吹,才清醒的看到两岸的杨柳,残月在天,清光如水。似有一种惊梦的感觉。
辛弃疾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爱国词人,他出身于农民武装队伍,带有豪侠气质,南归后又是征战沙场,又是出任大吏,又是啸咏山林的词人,称得上是文武双全。辛弃疾一生都想着收复北方的失地,但朝中的投降派把持了大权,使其郁郁不得志,又深忧国家的兴亡以及对投降派的怨愤也感叹自己的年华老去,所以他才会咏出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的词来。
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堪称词界第一意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篇写元宵佳节都市的繁华景象,尽管已经偏安江左,过了长江便可以看到敌人戎马驰骋,但统治者的豪华奢侈却还是惊人的,下篇作者突然笔锋急转,特意塑造了一个异于那群醉生梦死之徒的少女形象,这姑娘是美丽的,又是高洁的,突然她消失在视线中,在人群中寻找千百遍也没有看见,不想猛然回头,才发现她悄然站在零落,游人稀疏的所在。这里,我以为辛弃疾是把自己本人寄托在那姑娘身上,笑语盈盈暗香去,自己的灵魂是美丽的,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不愿同那些醉生梦死之徒胡混着日子。
宋词却有些绮语,但都颇耐人寻味,意境深远,流传至今。比如范仲淹的《苏幕遮》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比如欧阳修的《玉楼春》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比如秦观的《鹊桥仙》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词也不乏忠君爱国之作,如岳飞那首气吞山河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读来令人热血澎湃,意气风发。又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如陆游那首《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两句表明了陆游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后两句写梅花不堪风雨摧残纷纷凋落,又与泥水混杂,已经分辨不出花的样子来了,这是何等的悲惨,但只有香如故不管如何摧残,梅花那特有的香味却永远如故,是怎样也改变不了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苏轼的《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无可否认应为宋词发展为豪放之作的代表,在此之前宋词多为婉约派,直到苏轼的出现,此翁以其淋漓巨笔,书万丈豪情,以其豪放思想,翻万丈波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读后仿佛画面就在眼前,真可谓高视阔步,气势雄浑啊。
最后,我们来看看有史以来最卓越的女词人李清照,她不仅以惊人的才华,高步词坛,而且是最早的一个词评家。她熟通音律,掌握高度的艺术技巧,目无余子,简直不把欧、晏、苏、黄等人放在眼下,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李清照的词,以曲折细腻见长,能把一些非常纤细的事物或感情,通过绝妙的艺术手法加以再现,不但以豪放见长的词人望尘莫及,便是一般婉约为宗的高手,也相形见绌。有人称赞她的宠柳娇花绿肥红瘦,也有人赏识她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却独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愁字了得啊。不知该是怎样的女人才能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啊。
读《》有感或《》读后感篇6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读《》有感或《》读后感推荐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