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与书籍的对话,通过它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和应用书籍中的人生智慧和哲理,满满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百年孤独的读后感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篇1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的一生必须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必须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与独立。外表接受阳光,内心处以安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光岁月,内心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间。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无数思考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释获得不同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罪大恶极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情况交错,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变化,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的意义,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学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通,并不需反复询问知识深浅。分数可衡量某个时期的付出,却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丰富程度,为蚁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时,才为体现分数考试价值之时。知识永无止境,断章取义、以小断大、舍远贪近、求分弃才需改进。
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人生观与原则。
自认为,温婉的细涓长流的为最惬意不过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理想生活,简单而又难得。书本,单人,细笔,空房独处一下午。房外倾泻阳光,房内静聆阅书,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独处的快感。刹那间,能听见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灵的深处,身体里,灵魂在亘古持久的孤独中永恒的巨大的轰鸣。
我的生活态度,也便是独立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无论是面对过去,现在,或是未来。
读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篇2
?百年孤独》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拉丁美洲色彩,不仅有殖民者带来的西方科学文明的现代化生活,而且同时还存在大量宗教迷信的封建式的,甚至是原始部落图腾崇拜式的生活模式,这些跨度极大,差异迥然的生活形态又非常和谐地混合成一体,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家族史,反应了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是用“魔幻”的手法着重表现现实,反应当时的社会现状与遭遇,一个家族的姓名的“轮回”,一个家族命运百年前就被预见,最后如海市蜃楼般消失,好像一个经营许久,又庞大的家族,说不见就不见,可是这也是当时那个民族人民的虚无缥缈的心理吧,什么东西都是不可抓住的,财富,地位,命运,一切……
里面还写到了“失眠病”“健忘症”,这个情节的象征寓意是耐人寻味的,它在告诫拉丁美洲人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正在被人遗忘,是非常危险的,这个经历了许多沧桑变化的马孔多小镇正是一百多年来孤独而又多灾多难的拉丁美洲大陆的象征。
中国传统中写一片仿佛与世隔绝的土地大概都是一片净土,远离是非的“桃花源境”,可是这里给我的仿佛与世隔绝的土地确实一个虚幻恍惚,伦理混乱,声色酒肉的地方,赤裸裸地将人的各种“欲”展现其外,这或许就是民族文化与民族背景的不同吧。
读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篇3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读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篇4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时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坦白地讲,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独》,却缺乏这种积极的精神,只有偶尔几个积极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十几章(本书一共才20章),那个时候他的曾曾孙子都出世。了总的来说本书的基调还是黑色的',心得体会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的理解与书中的简介不同,书前面的简介说这句话代表的是积极,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悲剧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的,谁也逃不掉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面对的方式有所不同。
奥雷连诺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爱情,可惜他的爱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读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篇5
虽然我到这个年纪才第一次读《百年孤独》只能说明我阅读量的匮乏,但我侥幸觉得这也是缘分的一种:也许只有这个年纪的我,才是和它相遇的最佳节点。
仅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就确信这本书一定会是我最爱的一本书,就像奥利雷亚诺上校曾确信他对预兆的感知、乌尔苏拉确信自己会在雨季结束后死去。
我的东方眼睛被拉丁美洲的原始风情迷得七荤八素,我的死水心境被布恩迪亚们的出人意料伤得七零八碎。马尔克斯用他的想象力与经营力将我的心裹在蜂蜜与香料中反复灼烤,每一次炭火的贴近都能使我在惊痛中闻到扑鼻的香气:人物的命运总是精准地击打在我僵硬麻胀的痛点上,我时常在这样悲伤的沉迷中为其叫绝。
我爱极了这个魔法与科学并存、原始与现代交叉、魔幻与现实共融的光怪世界,一切神奇都有理可据、一切神秘都有根可循,马孔多的一切诞生于这样的魔幻中,最后又消失在这魔幻孕育的预言里。马尔克斯从未破坏这样的魔幻,吉普赛人进村普及科学时魔幻没有消失、热武器战争波及村庄时魔幻没有消失、香蕉公司入驻后我一度以为这片土地要失去它的魔力了,但一场恒恒久久没有尽头的大雨又洗净了它,魔力与末日一同回到了马孔多。感谢马尔克斯,布恩迪亚家族的消失也许是这场我最爱的幻梦里最大的悲剧,但魔幻始终没有消失,我依然拥有着这场幻梦。
我的害怕是因为我在阅读到一半时,发现这本书是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我不了解拉丁美洲的历史,但我害怕马尔克斯会通过剥夺马孔多土地上的魔力而暗寓拉丁美洲的遭遇与伤痕。幸而他没有。只要他没有,这充满魔幻的土地依然是我最爱的世界,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就可以不再和拉丁美洲有关,甚至不再和马尔克斯本人有关,它只与我有关,它仅仅是我思考的灵感与幻梦,是一颗名为“孤独”与“命运”的糖果,滋味悲伤又回味无穷,我可以在细细咀嚼间进行那项我将持续一生的思考:对我自己和人生的挖掘、反思、畅想。
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与命运浑然一体,渗透在每一代布恩迪亚的呼吸举止间、家具摆件中,每一个神态、每一个物件都是孤独的象征、都是轮回的预兆与归宿。我无法分清布恩迪亚们是因命运而孤独,还是因孤独而走向了属于他们的命运。就像我依然无法看清这故事的真义,无法看清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我知晓其中的内容,但我无法解释。我在布恩迪亚们的身上看到了人类共通的孤独与命运,我看通这故事的那一天,也许是我对这迷雾世界有所见解的那一天。
读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篇6
百年孤独断断续续地历时十六个多小时,最后读到接近凌晨收尾,一场风暴席卷整个村落,一切尘埃落定,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所有的沉重情绪都被作者一笑而过,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却让人内心感觉沉甸甸。
我相信,百年孤独并不玄幻,他是社会和许多家族的映射,文中没有对话全程像在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这恰好无这个无关爱的家族契合,长辈对晚辈没有认真的陪伴和关爱,没有言语交流,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彼此并不了解,这个家族的人极度缺乏爱和安全感,所以会有奇怪的癖好。活着,我们总会相信,只要做些努力总比什么也不做好,可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最深寒意的是,宿命的不可更改,即便不是第七代破译出家族的命运,而是提前获知命运而有时间去扭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如果一切是徒劳,我们还会选择努力去改变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来,但这个社会充满了孤独,塔更像是人类的基因,存在每个人身上,书中的故事呼啸而过,每个人都曾总有美好的记忆,就凭着这个温暖的光亮,也足够撑过漫长苦涩的人生吧。
读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篇7
自6月7日晚开读范晔译本《百年孤独》,经过10余天睡前醒后的卧读,今日晨终于通读一过,也算了却了多年的夙愿——终于读过《百年孤独》了,否则,在文化人面前怪没面子的,哈哈,好在老张周围文化人属稀有动物。
书是读完了,想谈点什么却难,因为老张不是评论家,更不谙翻译之道,不过,话还得从译文说起。范晔先生青年才俊,不过文笔却非常老到,这其中也许就有译不下去时狂读白先勇的“金大班”等中文经典作品之功,总而言之,译文的“雅顺”应该是老张能够一气读完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于老张而言,第二个原因恐怕就是书籍的装帧与印制比较合乎老张的口味,套封魔幻、内封素雅,传统大32开精装,字体大小适中,书签令老张喜爱有加,既便于阅读,闲暇还可享受一番,哈哈,老张也许是过于看重形式了,但个人喜好没有办法。正是基于上述两点,老张才得以欣赏马尔克斯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巨著。魔幻现实主义,这名字起得真正科学,或者说是很真理。历史和现实,人世和它世,真实和虚幻,分不清、辨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百年的孤独融汇始终,马孔多小镇的兴亡也贯穿始终。或许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寓意,老张领会不了,至今连到底写了老奥家几代人也没有理清。但这并不妨碍阅读,照样还能读得津津有味,或许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或者说魔力。上海译文黄锦炎等先生译本各方面都很好,但老张一直未能通读,今日想来也许有年龄的原因,年轻匆忙,很难在一个点停留过长时间,小张没读的书只能留待老张了,哈哈。人与书,有没有缘、有没有分、有没有缘分,或许冥冥之中早有定论,这个说不好,不好说,只好不说也罢。
读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篇8
断断续续的读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书,读了大半本的时候还在为阿玛兰妲的孤高和不可理喻感到愤慨,还在为双胞胎兄弟的放荡感到气愤的时候,在书的结尾却感到了无比的凄凉,从拉乌尔苏去世之后,小说也快走到了尽头,联系着他们几代人的纽带没有了,这也为最后的悲剧慢下了伏笔。
一个小镇从祖先开始的开拓,到最后整个家族只有那个猪尾巴小孩儿,尤其是最后只剩他一个人的时候,不光是他孤独的问题,而是他对整个家族的历史完全不了解,也无从知道,就是那种悲凉。带着这种悲凉整个小镇从地球上消失了,而再也没有人会了解这个小镇的历史,也无从考证。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家是隶属于东北林区,以为林区的总部在那,我们林区的职工也都在厂部附近居住,那时候厂部一派欣欣向荣,院里的凉亭,两边的喷水池,厂部气派的大门,都是我们常去玩儿的地方,最主要的厂部的大部分设施都是由我爸爸带着他的那帮工程队完成的`,还记得他在家里的时候做的凉亭上四角的龙头和蹲在亭子上面的神兽,以及做院墙的时候用水泥打的花架。
过年的时候每天都会去好几拨扭秧歌拜年的人,现在过年的时候已经没有这样的景象了,出了过年大部分时间都去城里打工了,镇里有点儿钱的都去城里买房子了,厂部也是野草横生,将水泥地面和砖地埋在里草丛里,喷水池也早就没有水了,在假山的旁边斜斜的横生出一株杨树来,凉亭也是好多年没有从新粉刷过,柱子上的漆大片大片的脱落,蹲在四角的身手和龙头已经露出了水泥的本色,丝毫没有色彩。墙根底下的野草疯长着。墙上的口号时隐时现,一派荒凉的景象。
读百年孤独的读后感模板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