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对作品中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启示的感受和思考,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世界观和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思索,满满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扫除道》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扫除道》读后感篇1
有一本书真的是奇怪,奇怪在于这本书似乎不太轻易获得,因为要打扫一下卫生,清理一片地方才能购买这本书。事实上在大的平台上确实是搜索不到这本书的,但在部分读书会的平台上能够买到这本书。
这本书叫《扫除道》,被归类为企业管理的品类当中。是说一家企业通过六十年如一日的打扫形成了一种文化,而这种企业文化在帮助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甚至书里提到说一笔数额很大的合同就是因为对方看到了这家公司的大门被清理得干干净净而签下的。
打扫卫生这个动作我们好像经常做,我当然说的是那些喜欢干净讲卫生的人。我也经常在饭后负责洗碗,擦洗餐桌等等,也习惯把东西摆放整齐。原先确实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心情不爽或者压抑的时候,通过把房间打扫干净,把东西摆放整齐,擦洗凳子桌子等方式可以把自己的心情变好起来。心理学上的解释是说,当你心情不好,抑郁,对事物提不起兴趣的时候,你很容易封闭自我,与周围的事物失去链接,这个时候有很多种方式通过和周围的事物发生链接产生新的关联,逐渐走出困境。比如跑跑步,跳跳绳,打打球等等。而相比较之下,打扫卫生来得更容易,而且能够立即看到反馈结果,一目了然。
?扫除道》这本书中,总结了因为打扫产生出来的一种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联,因为这种关联生成了幸福感,奉献,敬畏等等好的品质。但街道上或者公司里那些负责清洁工作的人身上似乎又看不到这样的效果,因为那毕竟是一份底薪的养家糊口的工作罢了。而《扫除道》里的打扫卫生,是企业管理者带头做的,往往是管理者在清洁一个小便池,旁边就是员工在上厕所。我想这样的现象是几乎见不到甚至不能理解的事情吧。但确确实实这种文化产生了不一样的东西。如果是心甘情愿的这么做,可想而知这家企业对外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是多么地不一般。
我们的校训或者是所在公司的文化,几乎没什么例外地提倡什么创新、真诚、奉献、感恩等等数不清的优良品质。但实际上这些词是那么的抽象,都知道是好词,但怎么做到呢?可能连管理者都不清楚,可能连管理者都不知道怎么表达这样的东西。而打扫这个动作,那种自觉地,集体地,至上而下地打扫似乎可以承载这些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的抽象的优良的品质。我想稍微地总结一下打扫这个动作所带来的东西,以便寻找除了打扫以外还有什么动作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毕竟日本这样的文化落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能理解能接受,但是提倡不出来。而且“扫除文化”是六十年如一日的文化,那几乎是一个人的甲子。
首先第一点,敬畏感。给自己打扫可能没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是给别人打扫或者给集体打扫,并且这种打扫是自我意愿的,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义工,自愿者。这样的打扫行为有一种“卑微感”,而这种卑微感能产生一种敬畏,敬畏是一种谦虚不自大的感觉。
第二点,结果实时反馈。抹布往上一擦,桌子立马变得不一样,干净与不干净立马可见,你能够马上看到你付出的结果,而且结果让人赏心悦目。能够得到一个正向反馈进而进入正向循环。
第三点,随时随地。打扫这件事,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这是一件只要想就能马上能做的事。哪怕是拿起一块镜布擦拭手机屏幕这样的小事都可以随时发生。
第四点,成本低。这里的成本包括打扫这件事本身需要的文化水平,需要的工具等等。只需要你愿意,只需要你行动,只需要你付出时间就能做,同时能熏陶你的素养,一个爱干净的人,需要创造干净的环境,创造干净的环境就暗示你远离那些腌臜的东西。这里不是说那些有洁癖的人就素养更好,反而这是一种过了度所呈现出来的病态的表现,而且这种过于追求干净的表现已经有可能影响到了周围的人。
可能还有其他打扫这件事产生的正面的积极的影响,目前而言我只看到这四点。倘若一件事能产生这样四点特征,也不见得只有打扫这么一件事能产生“扫除道”,可能还有更多的方式产生更多的道。而且别忘了,这是一个甲子年总结来的。
《扫除道》读后感篇2
?扫除道》真是一本好书,宣扬“凡事彻底”的精神,主要阐述了扫除的变迁、扫除的基本要求和思想准备、扫除的结果——让企业业绩快速提升、同事关系相处融洽、混乱学校变为模范学校、“暴走族”改邪归正、社会治安变好等等。
读完此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heikopac公司在引进“扫除活动”之前,生产环境杂乱不堪、不良产品堆积如山、收支状况糟糕透顶、员工心情颓废,甚至到了社长不来公司,都不知道谁在上班的混乱局面。自从践行扫除道之后,员工们开始每天早早上班,自觉地打扫环境卫生。渐渐地,原先被黏合剂、油污和墨水沾染得模糊不清的水池变得光亮了,地上的瓷砖、厕所的便器也变得清洁干净了。之后,全体员工坚持打扫了一年,公司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厂变得清洁干净,生产效率和利润也开始由降转升,公司里的笑脸和亲切的寒暄更是随处可见。
由此,联想到了我们公司的现场管理提升工作。公司明确要求窗明几净、桌椅整洁;地面无烟头、无痰迹;墙面无污渍、无蛛网;物品定置管理、设备要见本色、工完料尽场地清等等。而且,为此公司还出台了现场管理绩效考核办法来加强管理,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推动了现场管理提升工作向前迈进。所以,现场管理提升的关键是要加强员工们对清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脏乱的地方通常也是安全隐患存在的场所,我们开展现场管理提升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公司的生产经营面貌、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如何提高我们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首先,现场整顿是前提,区分有用的物料和没用的废料,将没用的废料变卖回收,有用的物料定置定位;其次,现场整理是根本,备品备件摆放整齐,生产维修工具使用完立即归位;最后,现场保养是关键,整理整顿完成这才仅仅是开始,关键是养成每天保养、清洁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每一名员工都要有一个坚持到底的精神。
每天工作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能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工作起来才有干劲和动力。因此,每一名员工都要用心去做扫除工作,而且要做好扫除工作。通过全员参与,我相信,我们的现场管理会越来越好,公司的经营业绩也会越来越高。
《扫除道》读后感篇3
听樊登讲完《扫除道》后,让我感觉到日本人做事非常到位,记得在二十年前,听了一则故事让我仍然记忆犹新。是说,一个人去公司应聘,公司应聘后的第一天没有让员工去做有关工作的事,而是让他去洗厕所,当时员工觉得很奇怪,但这是公司的规定,所以新员工第一天都要洗厕所。新员工跟师傅学清洗厕所,洗了一遍,跟师傅洗好了,师傅说,不行,要再清洗一遍。新员工又重新清洗了一遍,问师傅可以了吗?师傅说不好,新员工不耐烦的问师傅,怎么样才算合格呢?师傅亲自为他做示范,清洗后,马桶倒上水,拿起马桶就喝起来,然后就告诉新员工。你刷的马桶放上水,你敢去喝,就是合格了。
今天再次听樊登讲解《扫除道》,打扫应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听完后,我立即行动,把家里打扫了一遍。
书中讲到坚持扫除的秘诀:
只有每天扫除,才有意义。
扫除要求:1、备齐扫除工具。2、确定扫除工具的存放处。3、扫除过程中不怕动脑。
扫除的范围:
1、外围扫除,街道,厂子门口等。
2、洗车,及时即将下雨也要洗车,洗车可以有效的降低事故率也可以获得客户的尊重,也可以赢得客户的尊重。
3、打扫厕所:(1)扫除前要准备沸腾过的热水,专用洗涤剂和扫除工具(2)进去扫除阶段。要把放置在厕所的物品全部移出,并在厕所入口铺上垫脚毛巾。(3)正式清扫。
扫除道的五大好处:
1、会使人谦虚2、让人成长有心人3、孕育感动4、萌生感动5、磨砺心性
知道的是理,行出来才是道,理想很美好,但只有行动起来它才可能实现。
书中还说,1、特别是身处逆境的时候把周围打扫干净,会给自己一种得救的感觉。2、在没有比期待被依靠,更能让人感到愉悦的事了。3、无论做什么,别人最最不愿意干的事,首先自己要承担起来,这是调动他人工作积极性的前提。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把自己的家,打扫的更干净,让整个世界都更干净清新。
《扫除道》读后感篇4
第一次接触扫除道时,并不是从这本书开始的,而是多年前的网上一则新闻:在日本一家五星酒店,大堂经理带着记者参观刚刚打扫完的厕所时,直接拿起一个杯子,从马桶里舀出小半杯水喝了下去,记者当场就懵圈了。这就是这家五星酒店实施扫除道后的卫生标准。
其实,当我看到这则新闻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日本这个民族太变态了。当我读过《扫除道》后,才清楚这变态的背后,是键山秀三郎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想要从一书本中学到些什么,莫过于亲身体验一下,我于是决定对自家的马桶来一次彻底地清扫。没有书中那种完备的各种扫除工具,但是刷子、抹布、清洁剂还是有的。从开始准备清扫,到彻底结束,大概用了三十分钟,这也许是我第一次花了这么多的时间来清洁一只马桶。
和以前用刷子刷几下,十几秒钟就搞定的情况相比,这次我花了更长的时间,将整个马桶里里外外全部清洁了一遍。虽然达不到和刚买来时的一样,但是整个马桶却焕然一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儿子上厕所时都小心翼翼的,在方便完后,会主动用卫生纸将马桶口擦拭几遍,和以前有时小便完都不冲马桶的坏习惯相比,进步很多了!
这就是环境的改变,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键山秀三郎从清扫厕所这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做起,把扫除升华成一种道,从而获得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把小事做到极致,就成就了大事。我们古人也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警语。结合当前公司正在开展的现场管理提升活动,我们要从打扫排班室、操作室、工作现场开始,端正思想,把打扫卫生提升到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同的高度来贯彻执行。讲服从,令行禁止,认真把公司管理提升的工作目标,放在当前工作的重心位置,向现场要效益,用现场的提升来促进效益的提升。
键山秀三郎的成功,除了把小事做好,还有就是坚持。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慨并不是他天天把厕所打扫的多干净,而是他把打扫厕所这件事贯穿了他的一生,即使在他成功以后仍然在坚持。其实,结合公司现场管理提升目标,我们最应该抓住的也是这两个字——坚持。现场管理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而是贵在坚持。坚持也是奋斗的一种体现。讲奋斗,我们每一位员工都要爱岗敬业,都要把现场管理工作当作自己的份内工作,长年累月地坚持下去。只有所有的员工把这种坚持转化为行动自觉,现场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最后,键山秀三郎还通过《扫除道》告诉我们,要懂得感恩。“感恩细小事物的人,会人为地缩小痛苦和烦恼。反之,不能感恩细小事物的人,则会人为地放大痛苦和烦恼。”懂得感恩就会让人产生归属感,与其想想自己还缺什么,不如多想想自己所拥有什么;与其想想自己不能做什么,不如多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必须接受他的全部,主动做事,常怀感恩之心,立足岗位作奉献。
其实,《扫除道》这本书,还有许多可以让我们汲取的营养,比如专注、用心、以身作则等等。之所以择取上面三个方面来细说,我觉得这和我们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三讲五心”——讲感恩、讲服从、讲奋斗,有不谋而合之处。一百个人读同一本书,有一百种见解,这是因为每个人心里所想的都不同。但无论你所想的是什么,只要我们能从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那就足够了!
《扫除道》读后感篇5
今天。
我们在课上听了一本名叫《扫除道》的书,是一位日本作家写的,名叫人键山秀三郎。
听完之后,让我受益匪浅。
在他上一本出的书《匠人精神》被人人买回家却不被人看的情况下,他又出了另外一本书《扫除道》,并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那就是——他把所的《扫除道》都买回了家,放到了库房中,只有和他一起参加的人,才能得这本书,一下子提高了门槛,使拿到书的人都能将其珍藏。
打扫这件事,很少人去做,但是我们不应麻烦别人,要通过自己来影响别人。
在作者小时候,他母亲就经常打扫卫生,把家中收拾得干干净净。
后来作者长大了,他开了一家公司,可是业绩并不好,因为,他们公司的环境差。
他于是就想到了他的妈妈。
他也想通过自己来改变别人。
于是,他开始打扫卫生,六十年如一日。
十年前是他一个人扫,十年后有一两个员工和他一起,后来,更多的人参与了进去。
他们都觉得,打扫卫生是一个美妙的过程,没有一个人觉得这是一种负担。
因为这是一个出租车公司,他们每天都比其它公司多了一件事——洗车。
因为他们发现,一个正常的司机,开一辆干净的车,心情会格外舒畅。
反之,让同一个司机开一辆脏乱的车,他会摔摔打打,做出很多危险的'事,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同理,一位乘客想做在一辆干净的车上,而不愿意坐到破旧的车上。
从此,他们公司的业绩提高了,交通事故也少了。
这篇文章,让我对打扫卫生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我要把一件平常事当成重要事,把事事做好!扫除道不仅是打扫卫生,在学习中也可用,我们要日清,自己一个好不算好,一片人好才算好!我要用行动影响他人,帮助他人,团结合作,互相进步,体验团结的乐趣!
《扫除道》读后感篇6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我近期看完《扫除道》这本书后的读后感,主要总结为以下五点:
一、可以成为谦虚的人
为人第一要务就是谦虚,而实现谦虚的捷径是清扫厕所,一个傲慢的人,他不会主动去扫除,而坚持扫除的人,都变成了谦虚的人。
二、可以成为有心人
成为有心人,需要敏锐的觉察力,扫除厕所能提升人的觉察力,让你成为有心人,打扫中关注每个细节、步骤的操作,有助于培养细腻的感知力,还能帮助所做之事井然有序进行。
三、培养感动之心
一个 聪明、有钱、出自名校的人,也许会让人佩服,但无法让人感动,如果他放低身段,打扫厕所则是孕育感动最好的实践,不限于扫除,全力做好身边事也能收获感动。
四、萌生感恩之情
打扫厕所或者清扫,能锻炼人丰富的感受,让人懂得感恩细小事物,感恩细小事物的人,会人为的缩小痛苦和烦恼,反之不能感恩细小事物的人,则会人为的放大痛苦和烦恼。
五、磨砺心性
清扫厕所能让人心灵变美,人在清扫时不可能一边打扫,一边思考怎么骗人害人,尤其是卫生打扫干净时,人的心灵也会变的纯净吗,人心纯净了,就更容易看清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的人,不会感到不安,不会自寻烦恼,心性也就得到了磨炼和提升。
写在最后
归根究底,把任何人都能做好的平凡小事,彻底做好了,就能和别人拉开距离;
总是心怀不平,不满的人,绝对无法成功,要想成功,必须肯定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才行,也就是老想着自己缺少什么,不如多想想自己拥有什么,与其寻找不能做到的借口,不如想想自己现在都能干些什么。
《扫除道》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