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中,教师应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跟踪教学进度和效果,教案的存在使得教师能够在不同班级之间有效地传递教学经验和成功案例,下面是满满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
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从而能掌握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方法。
2、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弄清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区别发展学生的思考力。
3、发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答(数的组成)
2、口算
口算70+2你是怎样想的? 70+20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45+30
(1)谈话:今天停车场里开来了几辆汽车。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求:大客车和小客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板书:45+30=
(3)你是怎么算的?和同位说一说。
(4)全班交流。
a、先摆4个十5个一是45,再摆3个十是30,合起来是75,因为有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就是75。
b、演示:计数器
在十位上拨4颗珠子,个位上拨5颗珠子是45,再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合起来是75。
追问:这3颗珠子,为什么要拨在十位上?
c、 40+30=70 70+5=75
总结:其实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算珠,我们都是先算40+30等于70,再算70+5等于75。
2、教学 45+3
提问: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
45+3等于多少?你会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重点围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算展开。
3、比较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
计算45+30时,要先算40+30;而计算45+3时,要先算5+3。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追问:在计数器上拨26+20和26+2有什么不同?在计数器上拨50+34和5+34有什么不同?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比较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40个苹果,34个梨,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
你会求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你有什么收获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29-30。
教学目标:
1、结合“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淘气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来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准备将这些新书放在新买来的书架上,瞧,这就是新买来的书架!(师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师板书问题)
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列式
师: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师板书:18×11=)
2、估算
师:小男孩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本书放得下吗?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一估吗?
生估算
反馈:你觉得放得下吗?谁来说说你估算的结果?你是怎么估算的?
方法1:把11看成10,18×10=180
方法2:把18看成20,20×11=220
方法3:把18看成20,11看成10,20×10=
独立计算
师:这个书架到底能放得下本书吗?请同学们算一算。
3、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算出来的结果?(198)
大家同意吗?
师: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4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
方法1:18×10=180,18×1=18,180+18=198
方法2:11×18
=11×9×2
=99×2
=198
方法3:18
×11
18
180
198
4、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18为什么要和11对齐?(数位要对齐)接着你怎么想?(生:18先乘11个位上的1,得18,再用18乘11十位上的1,得180,写在18下面一行,最后将18和180相加得198。)
18乘11十位上的1,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生:11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8乘10得180)
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练习:
1、试一试
第1小题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第2、3小题让生用竖式算法计算,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师巡视指导。
2、口算
比一比,看谁得第一!生完成后可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交流。
3、计算
先估算,再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计算的结果。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5、思考题
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生发现的规律若有价值性,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四、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解决哪种问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下围棋吗?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教师展示三种计算的方法。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篇4
一、总体印象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今后也将在第七册时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可见掌握和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是这个单元教学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思考:
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关于《整理与复习》
以前,我们的复习课总是由这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复习知识点、基本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等组成的。这样的课堂机械、乏味和单调。现在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多从学生出发,从生活出发,从知识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多发挥主动性,让课堂变得更新、更活!
?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复习》案例:
一、单元知识的梳理与复习
师:你打算怎么复习?回忆、梳理、练习、释疑、纠错
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用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来解决问题?
接着在一篇数学日记中复习口算、估算、笔算。
二、知识的运用与拓展
1、一辆校车能乘坐40人,13辆校车一次能乘坐多少人?
2、一本童话故事书要19元,如果老师要给全班34个同学每人都买一本,需要带多少钱?
3、实验小学的阶梯教室共有19排,每排有26个座位,如果有500名老师来参加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三、延伸提高
下列题目选择一组进行研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12×11=45×11=32×11=
(2)21×31=31×41=81×51=
(3)25×19=38×99=18×49=
四、阶段性评价。
1、自我评价。
2、同桌合作,同伴评价。
3、小组反馈,方案优化
从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学生学习了一章一节之后,我们不仅仅让学生回忆了前面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根据情境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重点体现计算时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策略。但是不是什么新了就好呢,我觉得也不是的,我们在进行整理复习时,我觉得要把握两点:
1、重视算理和算法,并且要开放。注重纠错。不要过多的追求情境的东西。
2、练习量的保证,但要避免机械训练。
>教学中的几点小温馨提醒:
1、怎么把握口算的要求。
教材中的口算要求只是局限于能利用乘法口诀进行类推。像69÷3这样的口算教材都没有要求。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就暴露出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口算能力低下。当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我们也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对学生定期进行口算过关。在平时的课堂中,上课时先利用5分钟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在学期结束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口算能力达标测试。但这样下来之后效果也不见得很理想。上学期初,我们在开学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口头过关考试要求5分钟完成50道。但每个班能顺利过关的人数还不到一半。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事实,大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去关注一下。
2加强估算。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估算,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也是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体现。教材中十分注重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达到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技能和估算习惯,进而形成估算意识。我们在教学中也注意到这一点,平时在课堂中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如果有你的提醒,那所有的同学都会估算。但如果要他自己自觉估算,那这种能力就会显得欠缺。我们建议:
1、让估算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p69
在教学估算时,我们不会忘记强调估算,在计算时我们也在强调。但教材中还有许多很好的素材我们也不能错过。p69,我们可以不要急着让学生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去算一算再连一连就完事了。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它们相乘可能等于几?为什么?
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之后,我们也可以增加这样的练习: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23×14=9229×28=90227×32=86631×31=931
2、解决好估算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p59
从估算的角度来说第一、二种方法都是可以的,但是不是400、440比350大了就说明能坐得下了呢?显然不能确定。于是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估算时要把估算与解决问题相联系,而不是只追求一个方法和结果。这一点我们平时在教学中也有所忽视。我们让学生做过这样一个题目:小刘开汽车从厦门到福州,两地相距305千米,每千米的耗油量为93毫升,小刘应准备大约多少毫升油。于是很多学生估成了27000毫升。平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的对这方面进行铺垫和引导。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笔算: 74×3 36×6 58×9
指名板演,反馈,说说笔算方法。
3、列式计算。
4个21的和 7个56的和 3个48的和
20个21的和 20个56的和 60个48的和
引出课题。
二、教学新知。
1.引入例题。
21×24的'积是多少,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算什么?
用竖式怎么计算。
3.学生反馈,选取几种典型格式讨论。
4.得出最正确的书写形式。
5.试一试。
21×43 56×27 48×63
6.自学课本,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要分几步计算?怎么算?怎么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中的练习。
2.找出学生中的错例进行改错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作业本p6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竖式计算方法。
2、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首位除时有余的情况应如何处理。
教学难点:十位上余下的数与各位数合起来再除。
教学对策:创设情景,并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新。
1、出示准备题:把40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
2、指名列式计算。说一说口算和竖式计算方法。
二、新授例题。
1、把准备题改成例题:把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
2、列式并讨论计算方法。
(1)借助学具摆一摆。
a、分法一:体会到先分整筒的,分给每班2筒,余下的一筒要和单个的合起来再分。
40÷2 = 20 1 2 ÷2 = 6 2 0 + 6 =2 6
b、分法二:先把5筒平均分成2份,每份2筒,剩下1筒;再把一筒散开,平均分成5只;再把2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只;最后得到每份26只。
(2)引导比较分法,形成统一认识。
(3)学生复述分的过程。
(4)用竖式计算。
2 6
3) 5 2 十位上的5减4等于1,
4 这个1实际上是多少?
1 2
1 2
3、验算。
26 ×2 = 52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78÷3 84÷6 92÷2 80÷5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让学生自行练习。
(2)再通过比较,沟通每组两题之间的联系。
3、想想做做:第5题
(1)热水瓶的价钱是一幅画的几倍?
5 6 ÷4 = 1 4
(2)热水瓶的价钱是茶杯的几倍?
5 6 ÷2 = 28
(3)一幅画的价钱是茶杯的几倍?
4÷2 = 2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4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
2 6
2)5 2 十位上的5减4等于1,
4 这个1实际上是多少?
1 2
1 2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
2 6
2)5 2 十位上的5减4等于1,
4 这个1实际上是多少?
1 2
1 2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
2 6
2)5 2 十位上的5减4等于1,
4 这个1实际上是多少?
1 2
1 2
课前思考1:
这部分内容教学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中相对复杂的一种情况,也是学生本单元学习的难点。在课堂上,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应当比首位能够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更为细腻些,在教学时还要提醒学生进行验算,通过验算进一步确认相关的计算方法。
练习的安排从易到难、逐层深入。第5题是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第6题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计算经验的基础上,要求他们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课前思考2:
本课正如周老师所说的确实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难点。课本的情境很不错,我们可以借助这一情境学生理解首位不能整除,减下的这个数实际代表的是几,并要和剩下的合在一起进行下面的除法计算,在这里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把分的过程说一说,帮助自己理解其中的算理。
课后反思1:
理解十位上余数的意思和十位上有余数后接下去该怎样计算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比较,弄清互相之间的不同之处,在比较中突出今天所学的知识,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十位上除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十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而个位上有余数则不要再除。
经过本课的教授和练习后,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书写学生基本掌握,但还需要加强练习。估算题可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估算能力,但这一题的设计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
课后反思2:
课前先一题复习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52个羽毛球平均分成2份,学生将可能出现的分法都想到了,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方法的择优,这与列竖式笔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然后,通过情境的回顾,即“十位上的5减4等于1,这个1实际上是多少”的问题,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非常清晰地了解了这个1就表示剩下的一筒羽毛球,就是10个,再和散装的2个合起来是12,这样在理解了口算方法后,对于学习笔算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又将这一新知的难点处理了,因此,很顺利地学完了笔算方法,当比较抽象地讲解笔算过程时,我将难点结合刚才的具体情景,学生就很明朗,这一笔算方法就这样比较简单地学好了。但出现在练习中速度比较慢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学生欲想口算,但又没这么好的反应能力,又想笔算,可又觉得没口算来得方便、快捷,因此,速度偏慢。还有一些学生用口算的方法,将今天所学的计算看成是前两次课学的计算,即没把十位上的余数忽视了。基于这样,我强调了不能口算,则一定要笔算的要求,或者可以进行口头检验来验算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从课堂作业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正确率比较高。
三年级的学习较一二年级来说,明显紧张了许多。上课时既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又要有合作探索的过程,还要定量的练习,教材内容丰富、细腻,课堂教学安排总是显得比较紧凑。看来还是要多积累经验,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控制好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由于年纪小,做作业速度慢,升入三年级后总是很辛苦地应付着各个学科,希望他们很快能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
课后反思3:
由于本节内容是本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中的一个难点,所以我在新课前,先复习了前一节内容的知识,出示了一题首位能整除的除法算式,根据全班同学阐述的运算过程进行板演,以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并对本节课教学的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过程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计算方法,注意计算的过程。可尽管放慢了讲解过程,还是有个别同学计算到个位时,忘却了十位上的余数。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中有余数和没有余数,首位能整除与首位不能整除的运算有点混,今后还得加大各个类型的除法练习。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