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的数学教案参考6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编写过程促进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更好地传授给学生,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下面是满满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蛋的数学教案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蛋的数学教案参考6篇

蛋的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课本110页的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具准备

软件

教学重难点

掌握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歌谣

2.口算(计算机显示)

9+5= 9+3= 8+5= 8+3= 9+4=

9+2= 8+4= 7+5= 6+5= 8+6=

3.计算机显示:8+9=?让学生口算并说思考过程,电脑演示各种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板书:20以内进位加法)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5+7=,同桌合作学习。

a.师问:5+7等于多少?怎样计算呢?

b.学生独立试做5+7。c.同桌交流并探讨多种计算方法。

d.学生汇报各种算法,教师板书。

生1:把5分成2和3,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2:把7分成5和2,5加5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3:想7+5=12,所以5+7=12。(板书)

e.看看每种方法有多少同学选择。

f.师指导:同学们在计算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能计算准确,就选择哪种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5+8、4+8、3+9。

a.学生分析每道题的算法,把得数写在书上。

b.汇报不同的算法,师板书。

3.讨论: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除了例题中写出的,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题还有哪些?

师提示1:20以内是指得数从11到20。

师提示2:进位加是指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生根据提示汇报:(师板书)

a.5加几有:5+6 5+7 5+8 5+9

b.4加几有:4+7 4+8 4+9

c.3加几有:3+8 3+9

d.2加几有:9+2

学生抢答汇报得数。

4.看书质疑。

5.做一做。

a.看图列式。

学生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注:此题可以一图四式,学生说哪种都可以。

b.

7+5= 9+5= 8+4=

5+7= 5+9= 4+8=

9+4= 8+3= 9+2=

4+9= 3+8= 2+9=

学生自己做题,观察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规律。通过观察,发现加数调换了位置,和不变。

6.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计算,有凑十法、还有调换加数位置,想大数加小数,只要计算准确,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练习

1.先说得数,再说算式。(练习二十一第1题)

每个图形的角上都有一个数,用外面的数加里面的数。按照外面的数变化的顺序先说得数,再说算式。

学生汇报。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练习二十一第2题)

时间一分半,答完之后对照投影自批自改。

3.学生自己出题,其他同学抢答。

4.数学游戏。学生依据得数举算式卡片。说出自己找到了哪些卡片。

蛋的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引起数数的兴趣。

2。培养按数取物的能力。

3。理解“2”的实际意义,在操作的基础上尝试用语言来表达“2”的形成。

活动准备

1。课件:大树、小鸟;

2。在教室里摆放许多小兔(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以小兔来做客的口吻,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有一种小动物到我们班里来做客,它是谁?在哪呢?请小朋友快快找找吧!”

二、展??

1。体验2的形成

(1)请幼儿从椅子下面找到1只小兔

教师:小兔藏在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每个小朋友找一只小兔来。

——你找到了几只小兔?

(我找到了一只小兔)。

(2)请幼儿再找一只小兔

教师:这一只小兔有些孤单,请小朋友再给它找一个伙伴好吗?

小兔的伙伴就藏在我们的教室里,请小朋友去找找吧!

幼儿找到另一只小兔。

(3)现在你有几只小兔?

(现在我有2只小兔)

教师:先从椅子下面找到1只小兔,后来又在草丛中找到1只小兔,变成了2只小兔,1添1是几?

(1添1是2)

(4)请幼儿复述:1添1是2。

2。课件感知2的形成

小兔来我们班做客,我们应该为小兔准备爱吃的萝卜和青菜

(1)课件播放:

先请1一只小兔吃1个萝卜,再请另一只小兔吃1个萝卜,

1个萝卜添上1个萝卜是几个萝卜?1添1是几?(1添1是2)

()

(2)教师用贴绒教具演示2的形成过程:

先请1只小兔吃1棵青菜,再请另1只小兔吃1棵青菜,

1棵青菜添上1棵青菜是几棵青菜?1添1是几?(1添1是2)

3。认读数字2

2只小兔、2个萝卜、2棵青菜用数字几来表示?(用数字2来表示)

幼儿认读数字2,2像什么?(2像小鸭水中游)

4。理解2的实际意义。

(1)问2能表示2只小兔、2个萝卜、2棵青草,还能表示2个什么?

小结:2能表示所有数量是2的物体。

(2)课件播放若干数量是的画面,帮助幼儿理解2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

播放音乐,请幼儿在教室里寻找能够用2来表示的物体。

教师:在我们的教室里有许多物体能够用2来表示,请小朋友听着音乐去找找吧,

音乐停止,到老师身边来说给小伙伴听,自然结束!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有幸参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届双高课的教学比武活动,在去之前准备了一些零散的'经验,除了业务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力争在比赛的24个小时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与那里的孩子共享快乐课堂。设计的教案如下:

蛋的数学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学会看整点。

2、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两颗针。

2、幼儿人手一个钟。

3、幼儿睡觉时间和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用谜语引出活动。

老师先来给大家讲一个谜语看看谁最聪明:"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能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二)观察钟面师:出示一些钟,请小朋友仔细看。

幼:形状不同(圆形、方形),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红色,黄色)。

师:哪些地方是相同的的呢?

幼:都有两颗针,钟面上都有数字。

教师跟幼儿一起读出1、2、3、4、5、6、7、8、9、10、11、12.原来钟是由从1到12这些数字围成的。看看它们都是怎样排列的。

幼:按顺序排列的一个圆圈。

师:这两颗针有什么不同?

幼:一根长、一根短。

师:长的针叫分针,短的针叫时针,今天我们先认识分针何时针,看看这两根针都是朝着那个方向前进的。请你们看看这两根针都是朝着那个方向前进的'。(师拨动钟)幼:1至12的方向。师:对了,这样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针兄弟就是按顺时针方向一圈一圈的转动的。

(三)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动规律。

操作钟表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表示一个小时。

(四)认识整点,开展游戏。看钟的时候,先看时针,再看分针。当时针正指着一个数字时,分针有正指着12时,就表示(几点了)(五)快乐时钟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钟面,认识了时钟,下面我们来做一做快乐时钟游戏好不好?

幼:好师:说明要求,这是什么针?

幼:时针。

师:这是什么针?

幼:分针。

师:请小朋友每人拿两颗针。

师:我们一起玩,左手拿时针,右手拿分针,开始了,滴答……滴答……滴答几点呐?

幼:1点呐。

师:滴答……滴答……滴答几点呐?

幼:2点呐。

师:师幼一起玩到12点整。

师:请个别小朋友上来玩,让其他小朋友猜几点。

师:好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师:今天我们轻松地认识了整点,(六)、幼儿操作、巩固整点:

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请每个小朋友上来拿一个你喜欢的时钟,我说时间,你来拨。6点整,我来看看你们拨对了没有,小朋友也可以相互看看他拨对了没有。

师:好,小朋友都对了,早晨6点我们该怎么样啊?

幼:起床。

师:下面8点整,8点我们该怎么样啊?

幼:上幼儿园。

师:再拨11点整,11点我们又该怎么样呢?

幼:洗手吃饭。

师:请小朋友把钟放上来,原来小朋友生活都是有规律的,都知道几点该干什么。可是前几天,有个幼儿园组织去春游,老师要求下朋友今天晚上9点钟睡觉,明天早上6点钟起床,8点钟到幼儿园。可是在出发时却发现少了聪聪小朋友,是什么原因呢?

幼:生病了,睡懒觉。

师:他没有生病,对了,原来聪聪昨晚10才睡觉,8点钟才起床。他能不能去春游啊?

幼:不能。

师:所以小朋友们要珍惜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师:小朋友都会认识整点,老师再拨一个时间,9点半,小朋友认识吗?

幼:不认识。

师:这是9点半钟,等下节课老师教小朋友认识半点好不好。

师:好请小朋友去休息。

蛋的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梯形,能按图形特征进行归类。

2.探索用不同形状的纸变出梯形的多种方法。

3.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学挂图(一)中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和等腰梯形各一个,不同大小的四边形和等腰梯形。

2.学具:幼儿用书第14页《认识梯形》的操作材料,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纸,剪刀、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梯形。

1.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幼儿进行分类,并说出图形名称。

教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梯形和长方形相比,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和梯形重叠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然后请幼儿回答。

教师:梯形有两条平平的边,还是两条斜斜的边?

(二)运用已知经验正确判断图形。

1.教师出示倒放、斜放的梯形和四边形,引导幼儿观察。

2.教师:这里有没有梯形?哪一个是梯形?你从哪里看出它是梯形的?哪个图形不是梯形?你从哪里看出它不是梯形的?

3.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刚才得出的经验进行判断。

(三)幼儿操作。

1.教师:今天我们要玩“变梯形”的游戏。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纸,请小朋友们看看有哪些形状的.纸,我们要把这些形状的纸变成梯形的纸。用什么方法来变呢?

2.教师:小朋友可以拿一张图形纸先折一折,让它变成梯形后再沿着折痕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变完之后还要将你变梯形的方法记录在相应的图形标记上。变一次记一次,看看谁变的方法多。

(四)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你是怎么做的?怎样记录的?还有谁有不一样的方法?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数学区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探索如何用各种小图形拼成梯形。

蛋的数学教案篇5

教材分析: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58页、第59页上半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三中的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质数、合数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关键:使学生把握住质数和合数的根本区别在于:质数,只有1和本身二个约数;合数,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它约数。

教具准备:纸片、投影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我们学过求过一个数的约数,那么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索这个问题。”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约数?”

生:“如果数a能被数b(b不等于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师:“谁又能说说每个数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纸片)时说:“请两名学生分别写出左右两排数的约数。”点两名学生上黑板完成例1。

例1 写出下面每个数的所有的约数。

1的约数:1 7的约数:1、7

2的约数:1、2 8的约数:1、2、4、8

3的约数:1、3 9的约数:1、3、9

4的约数:1、2、4 10的约数:1、2、5、10

5的约数:1、5 11的约数:1、11

6的约数:1、2、3、6 12的约数:1、2、3、4、 6、12

师:“谁能根据这些数的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有一个约数的是:(生)1

有两个约数的是:(生)2、3、5、7、11

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是:(生)4、6、8、9、10、12

请一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分类,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质数(或素数)(张贴质数概念)。例如,2、3、5、7、11都是质数。谁能说说,还有哪些数是质数?”

生:“13、17、19、23……”

师:“质数的个数数得完吗?”

生:“数不完,质数的个数有无数个?”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张贴合数概念)。例如,4、6、8、9、10、12都是合数。谁能说说,还有哪些数是合数?”

生:“4、6、8、100……”

师:“合数的个数数得完吗?”

生:“合数的个数数不完,它的个数有无数个。”

师:“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张贴概念)。”

2、教学例2

师:“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请看例题。”

投影:

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质数有:(生)17、29、37

合数有:(生)22、35、87

师:“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定义,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请某某同学上来找出所有的质数,并把答案填在投影片上。”

学生填完后,师:“请你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1:“17、29、37是质数。因为17只有1和17两个约数,29只有1和29两个约数,37只有1和37两个约数。”

师:“请某某同学上来找出所有的合数,并把答案填在投影片上。”学生填完后,

师:“请你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2:“22、35、87是合数。因为22除了1和22两个约数外,还有2、11两个约数,35除了1和35两个约数外,还有5、7两个约数,87除了1和87两个约数外,还有3、29两个约数。”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老师相信大家都能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了。下面请同学在书上第59面完成中间的做一做。”

投影:

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9 21 43 67

质数:(生)19、43、67

合数:(生) 21

请两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分别写出答案,并请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师:“请同学们做一做,20以内的数中,有哪些数是质数。”

学生自己动手制出20以内质数表。

师:“如果给我们一个数,如87,我们怎样知道这些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是个质数呢?”

生:“我们可以用2、3、5、7、9……去除这个数,如果这个数不能被2、3、5、7、9……这些数整除,就说明这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那么它就是一个质数。”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我们通常可以用2、3、5、7、9、11……这些数除这个数,如果都不能整除,就说明这个数是质数。”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练习,请看屏幕。”

投影:题??

检查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填在指定的圈里。

27 37 41 51 57 69 83 87

质数 合数

投影:题二

在自然数1~20中:

奇数有: 偶数有:

质数有: 合数有:

投影:题三

下面的判断对吗?说出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4)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引导小结,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学习了质数、合数的定义;知道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学会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的课题就是……(板书课题:质数和合数)。”

五、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从课本第62面的第1题中的99数中,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划掉),自己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做完以后与第59面中间的质数表对照一下,看谁能够一气呵成,制出100以内的质数表。我们今天到此为止,下课!”

六、简评。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循循善诱,层层深入。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例1中12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的分类,初步使学生认识到根据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三类:质数、合数和1。其次,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三个概念。再次,教师让学生从例2中渐渐熟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完全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蛋的数学教案篇6

课题:

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

是等比数列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

,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

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板书)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板书)

(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对数算也行)。

蛋的数学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6的教案参考7篇

小学数学下教学心得体会参考6篇

小班小手操教案参考6篇

绘画鱼的教案参考6篇

面积和面积的单位教案参考6篇

听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参考6篇

人教版八上英语教案参考6篇

穿的工作蒙氏教案参考6篇

竞选数学代表的演讲稿参考6篇

上数学课心得体会参考6篇

蛋的数学教案参考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4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