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可以使个人的情感得到纾解,心得体会不仅是个人的总结,也能为他人提供借鉴与启示,满满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在学校读书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在学校读书心得体会篇1
寒假里,闲来无事,翻了翻儿子的许多书被一本书的名字吸引了——《爱的教育》,就拿来读了。这本书是初中学生必读书中的一本,在我上中学时,还没有这样的要求,所以也从没读过这些书。其实,书对我们来说,没有年龄的限制,只要你有需要,你就可以读你喜欢、感兴趣的书。
爱就像空气,虽然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爱的教育》,讲述一个叫恩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书中描写了一群快乐,可爱的少年。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出生于富裕家庭的,有出身于贫穷家庭的,但他们互相尊敬,互相关爱。这些孩子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呢?两个孩子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孩子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 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
常有家长拽着自己不听话的孩子,慷慨的对老师对老师说:“他(她)要是不听话,你就狠狠的打。”时代发展到21世纪,我只能把这话理解成为善意的谎言,教师不适合充当暴力实施者,面对一群天真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充分的精力去打一场持久战,老师的的一个拥抱,抚摸,对孩子来说,也许比严厉的批评效果更好。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的学生。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孩子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孩子时,孩子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 父母。
在学校读书心得体会篇2
通过学校的培训和自学《教师第一课》这本书,让我深切地体会到,教书育人,就要坚守师德最起码的底线,就要恪守教育的良心。做教师不容易,做一个秀的教师更不容易。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
“阅读教育大师”一章引领大家走进人类一流伟大教育家的心灵。周国平说:“阅读是与历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道德经》有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道德厚重的人,比得上婴儿。也许,走进和阅读一流教育大师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更丰富更成熟,而是能让我们如大师一样,对教育、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永葆一颗赤子之心。
在学习了众多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后,我深切地感到,要想当好教师,首先要学会做人,教师本身就要好好的*自身,我们是不可能教给学生自己没有的东西,教育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的结果,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不断影响的结果。所以,教育者身上具备的一切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的。孔子一生谦虚好学,他在教育自己的*的时候,也总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和影响他的*的。陶行知主张的“生活教育”以及“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其核心都是在强调要在道德修养方面下功夫,认为道德理论和*观念只有落实在行动上,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可见,如果教师没有一个高尚的品行,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又怎会带给学生健康的教育呢?教师不好学习,不思进取,又怎会教出博学上进的学生呢?所以,教师要先丰富自身知识,从道德修养到学识素养全方面的丰富自己,为自己能给学生树立榜样而努力。
“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则介绍了教师应该怎样表达、沟通、交往。教育是创造人生幸福的事业,这种创造往往通过教师的大爱圣心以及由此生成的美丽生动的语言去实现,往往通过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去实现。一位禅师的话或许能与你产生共鸣:“当你像佛陀那样慢步行禅时,你把自己的平稳、坚定、解脱与喜悦印在地面上。你有尽情享受这么做的权力。你的脚就像一个印章,像皇帝的玉玺一样。我们看见解脱的印记、幸福的印记,以及生命的印记。”总之,通过阅读这本《教师第一课》,再看看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先进教师,我不由得暗下决心,要在教书育人的这条路上走的更精彩,我要把我全部的爱给我的学生。
在学校读书心得体会篇3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老师笑了》,选自于我从图书馆借来的《小学生600字作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作者记忆里有一位不笑的老师,就是他的美术老师。后来通过一件事情却改变了他对老师的看法。那是作者一年级的时候参加绘画比赛,很小的他背着一书包的工具,因为找不到位子,所以在教室里胆怯地走来走去。美术老师把他领到桌子旁,拿来椅子,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完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画完之后老师又帮他倒掉涮笔水,整理好书包,令他很感动。在后来的美术课上,他画出了一个几乎完美的老师画像,老师看到后笑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内容很有趣味。一位过于严肃的.老师在“我”的“特殊批评”下笑了,题材很新颖,在一般的文章里是不常见的,作者对美术老师形象的刻画进行得非常成功。文章的前面突出了老师的严肃,气氛很足,写出了老师的外在特点。文章后面通过“我”的回忆,突出了老师的内在特点--工作认真负责。全文描绘出了一个较为丰满、全面的老师形象。
整篇文章语言朴实,作者通过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给人以亲切的感觉。“我”的心理描写不多,但对老师又敬又怕的心情却反应得很真实,真是一篇好文章。
在学校读书心得体会篇4
为什么要进行新学校行动研究?为何要重新定义学校?世易时移,课程改革一轮接着一轮,课程要成为学校的产品,行政班要消失,走班兴起,学生需要规划与选择,在信息时代学生成长加速,改革会出现焦虑,这就是原因!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其新书《重新定义学校》里,通过对20xx年到20xx年大胆改革实践的梳理,用详实的行动报告向我们展示了北京十一学校新学校行动研究的伟大图景和重新定义学校的实践。
4000多位学生就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面对近300种可选择的课程,形成了1300个教学班,这样的学校形态怎样管理?用管理的老方法肯定无济于事,李希贵认为,这样的学校只能靠领导。通过领导力,使每一个头脑都显现出智慧,使每个领域都有一批精英骨干在发挥着持续的领导力。当一所学校不再是通过一个脑袋,一种想法来管理的时候,才会有希望。十一学校通过建设“绿化课程链”,从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具有生长性,更加适应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传统教育,更多的希望扬长补短。而十一学校希望提供的具有选择性课程体系,更注重于学生的自我调适。不是尽可能的去弥补他的短处,而是不断的帮助他把长处做得更长。
现在许多学校三年课程两年完成,甚至有些学校一年半就完成了,这种方式,最容易产生学困生。一味的希望不设台阶,不螺旋式上升就能够一步到位,但这样学生会望而却步。十一学校细化课程标准,研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标准细目,能够让老师作为教的依据,让学生作为学的依据,也是考试的`依据。
没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对课程内容理解很简单,课程内容就是教材。课改后,我们必须放大课程内容的内涵。这个课程内容是一个资源的概念。十一学校建设学科教室,开设戏剧课,提供休闲地方,目的是让教学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因为一个中学生学每一个学科的难度和深度,需要更多更丰富资源的支撑,各个学科的资源,不可能是一个教室撑得下的。
必须承认,对课程的实施质量影响很大的就是班额。我们一个人的掌控能力都是有限的,会有一个可能的空间,可能的尺度和可能的跨度。大班额,让教师去了解每一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努力,只能是尽最大努力去做,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十一学校把教学班全部控制在24位学生以内,这才能够实现个别化。教育开始从重结果转向了重过程。每个老师从只教学向教育教学转变。过去把学生放在一个集体来教育,今天我们更多的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来教育。十一学校成功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在学校读书心得体会篇5
曾在一个时间里《从与青春同行》中看到教育专家李镇西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娅:围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实质进行了一个深入的探讨,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个性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将孩子作为一个中心去研究的,一个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性知识,还要在某一门学科上有突出的兴趣和特长以凸显其才能、尊严、自信和今后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以个性的色彩加入到所在的集体中。卡娅也说:父亲更注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交往、尊敬、同情、快乐、爱等情绪、情感的教育,让他们在多样的生活中去体验,从而形成自我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是的,通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不论是苏霍姆林斯基笔下喜欢动手制作的尤尔柯,还是对一切事情都无所谓的巴维尔,都是在教师的熏陶、感召下,由对一样事情感兴趣,慢慢地从自己“心爱”的活动中成长起来,而变为一个积极身上、富有朝气的少年。更有他笔下成功少年的例子:柳芭研究植物的抗旱性能的创造;安纳托利制造新品种小麦田间管理的专用机;维克托设计的送肥料的载重汽车;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个性发展成功的案例。
其实我们在教学中也以不同方式,不同方面地感受到孩子的个性差异,也以自己的理解和操作方式进行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进行了教育和引导,只是总的来说,没有向苏氏这样的到位,原因还是指导思想的问题,更是因为教育细节没有到位的原因。
通读本书,受益极大,认识到了很多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一些值得深思的行为。我想在苏氏思想的指导下,将会更加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扩大自己的知识量,尽量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得更精细一些;将教育过程中规律性的东西更适时地把握和遵循,会越来越好地驾驭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赋予自己‘教师’历史的最大意义。
在学校读书心得体会篇6
通过学习学校推荐的这篇文章,使我对学校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使我更加坚信:要想出效益,就要抓管理,只有做到了精细化管理,才能不断推动学校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具体收获如下。
一、使我对学校的精细化管理的涵义有了清晰的认识。
学校管理的三重境界 : 规范化 精细化 个性化。细化管理指精密、细致的管理,即用精心的态度实施细致的管理过程,以获取精品的结果。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登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精细化管理要求层层完善、系统健康,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结合自己的工作,作为班主任就要对班主任一日常规做到位,发现问题,要及时想办法解决问题,使班级少出问题或不出问题。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就要对自己的一日教学中的备教批复改做好统筹安排,使自己的教学做到日日清。作为年级长和工会主席就要在工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操作过程。
1、培养自己“没有任何借口”的意识,这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学习不负责任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就没有任何前途可言;对待工作与学习的正确态度是正视现实,踏实敬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掌握并使用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首先要明确精确管理目标,制度是学校目标在工作规范上的具体体现,学校制订、完善各项制度,引导全校师生日常工作规范,约束全体师生工作行为,明确全体师生遵守或者违反规定的奖励惩罚措施,保障学校各项措施执行的政令畅通,这些可谓规范化。
其次是严格管理过程,就是制度的执行,就是落实。落实过程中要有一下几个原则:
(1) 警告性原则。就是让每位教师和学生明确知道,若做了不该做的事或没有应该做的事,是会受到处罚的。
(2) 确定性原则。就是说,只要触犯学校组织的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如果触犯了规定而不一定受到惩处,那么人们往往会冒风险。当然,“重奖励、轻处罚”是现代员工管理的一个趋势。特别是当多数员工在某方面出现错误时,表彰出色者无疑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表彰优秀者也是对犯规者的一种惩处。
(3)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
(4) 公平性原则。惩处的规章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管理者要不偏不倚。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制度是对事不对人。
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层面,我将用我个人的微薄力量为我校的精细化管理而努力工作。可能我对此认识比较浅显,但我会加强学习改进自我。
在学校读书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