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应用能力,在教案中,教师需要明确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和资源配置,以下是满满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有趣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有趣的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主认识生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共栖”一词的意思,并随文识字。
2.能借助表格提取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
3.以第二自然段为例,通过阅读赏析的方法了解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借助表格发现文章构段特点,尝试迁移练习。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表格提取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
2.以第二自然段为例,通过阅读赏析的方法了解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借助表格发现文章构段特点,尝试迁移练习。
【课前预习单】
1.我会读:
蝇 虻 蛆
沼泽 犀牛 褶皱 残渣 剔牙
凶猛强大 弱小无比 朝夕与共 和睦相处 寝食不安 孵卵育雏
2.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它们能共栖的原因是什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顺学而导
1.板书课题,读题,理解什么是“共栖”。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选学课文,打开课本到166页,老师已经把课题写在黑板上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中出现了一个比较陌生的词语——“共栖”,你会读吗?小火车开起来、一起读。栖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①鸟停在树上。②居住、停留的意思。在这里“栖”应该选择第几种意思?咱们预习过课文,从课文的描写中,你知道什么是共栖吗?(共是共同,只有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才能叫共栖。)
2.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来读读这个课题。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其实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也有两个词语能帮助我们理解“共栖”这个词语,快速读读这一段,你能找到这两个词语吗?(板书:朝夕与共,和睦相处。)朝就是早上,夕就是傍晚,从早到晚都友好地生活在一起,就是共栖。
2.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词所在的这句话。
出示:从表面看,它们之间“水火不相容”,然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居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从这段话来看,这句话中的“它们”指的是哪类动物?
随机出示词语:凶猛强大 弱小无比 巨兽 小??
同学们,你们看,从性情上来看,一种凶猛强大,一种——弱小无比,从体形和种类上来说,一种是巨兽,一种是小雀,两者差别很大,所以课文中说他们是水火不不相容的,然而他们却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动物世界可真是充满了奇趣。
3.师生合作读第一自然段。
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读这段话,男同学读蓝色字体,女同学读红色字体,其他地方老师来读。
那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动物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呢?
三、出示表格,梳理内容
1.初读,明确三组共栖动物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些动物之间存在着共栖现象?把这些动物的名字圈一圈,并填到表格的左边一列。(反馈)
发现没有,他们分别来自于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啊,每一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一组共栖动物,老师已经把三组动物的名称填在了表格里,对照一下,
你填对了吗?
(明确三组动物:犀牛与犀牛鸟,鳄鱼与燕千鸟,百舌鸟与金黄鼠)
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表格,我们知道了课文是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三组动物的共栖现象,看看这些动物的名字想想他们他们的模样,你有什么发现吗?
你们看,犀牛和鳄鱼这两种动物都是凶猛强大的,犀牛鸟和燕千鸟都是——弱小无比的,百舌鸟是鸟类,金黄鼠是鼠类,都是看似水火不相容的动物,怎么就能和睦相处呢?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第二自然段
2.自由读读这段话,找一找犀牛和犀牛鸟共栖的原因是什么?把你认为最关键的句子划出来。(抓关键句、关键词进行概括)
评价:你的眼睛真亮,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重要的句子(你找的句子很长,其实简单点来说,就是——),换句话说就是犀牛鸟能为犀牛——,那么与此同时,犀牛鸟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是啊,因为犀牛能为犀牛鸟提供食物,而犀牛鸟能为犀牛捉虫、放哨,他们之间互帮互助,互利互惠,所以才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出示表格,师生共填犀牛与犀牛鸟的共栖原因。)
3.接下来你能不能像刚才一样先找关键句再概括的方法去读读3、4自然段找找后面两组动物的共栖原因,也像老师一样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4.反馈,对照,修改表格。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又用简洁的语言读懂了这三组动物之间的共栖原因。发现没有,其实这三组动物的共栖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点。
原来是因为存在着互帮互助、互利互惠的关系,所以即使是表面看来毫不相
干的动物,也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把他们之间这种有趣的现象向我们介绍清楚的呢?
四、关注表达,了解构段特点
1.指名分层读第二自然段,初步引导发现构段特点
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二自然段,这一次老师请两个同学来读读这段话。猜猜看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们的朗读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前面先说犀牛如何庞大,并引出与他共栖的动物——犀牛鸟,并简单描绘了他们共栖时的——画面,接着说明了这两种动物能够共栖的原因。这段介绍犀牛和犀牛鸟共栖现象的话就是由这样两部分内容组成的。正如表格中的`左右两部分)
2.关注表达,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师过渡:而课题中说这种共栖现象是非常有趣的,就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这段话,把你认为读来十分有趣的句子划下来。
预设句子:
生活在热带雨林沼泽地带的犀牛,身长约5米,高2米,重1吨以上,巨大的头上长着锐利无比的角。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1)感受作者的具体描写(或列数字、作比较)
预设:这犀牛是什么样的?多长?有我们三分之二个教室那么长;多高?都快接近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了;至少一吨,这犀牛可真是凶猛强大呢!你能读出它的形象吗?
师:连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的动物,可它却任由一种黑色的小鸟蹦来跳去,你们看,这一大一小,一强一弱,一个笨重一个灵巧,看似水火不容,竟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多么有趣啊!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你们看,这两句话中,作者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字和动物之间的对比描写向我们再现了犀牛庞大、凶猛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本文作为科普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板书:准确严谨)你还找到了哪些有趣的句子。
难怪作者在课题中说——
(2)通过拟人化的动作描写感受语言的生动有趣
交流反馈:寝食不安、放哨、报警
通常,这些词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这些让我们读来十分有趣的句子也都体现科普说明文另一个语言特点,那就是生动有趣。(板书:生动有趣)
小结:你们看,这段话中,作者就是用生动有趣、科学准确的语言先写了犀牛和犀牛鸟的共栖画面,接着解释了它们的共栖原因。
⑶关注“原来”,了解文章构段特点。
那么,这两部分的内容作者是怎么把他们连成一段话的呢?把原来这个词圈
一圈。其实不仅这一段,课文3、4自然段也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
五、迁移练习,结束课堂
1.给句子排序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通过表格不仅知道了课文写了些什么,还知道了作者是怎么将他们表达出来的。课的最后啊,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份神秘的礼物,礼物就藏在了课桌的信封里。赶紧打开看看吧!
信封里有几个打乱了顺序的句子,是课外一组关于鲨鱼和向导鱼共栖现象的介绍,能干的小朋友能不能仿照着课文的介绍来给他们排排序。
出示句子:
形影不离的鲨鱼和向导鱼
( )奇怪的是,它身边却经常跟随着一群身长不过30厘米的小家伙——向导鱼。
( )鲨鱼为海中霸王,生性凶猛且专食其他鱼类。
( )而向导鱼呢,则捡拾鲨鱼吃剩下的残渣。
( )鲨鱼为什么能容忍向导鱼生活在其身边而不食之呢?
( )它们之间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关系。
( )向导鱼为鲨鱼作向导,把它引到群鱼聚集的海面,让鲨鱼吞食那些无辜的同类。
( )原来,
2.说说你这样排序的原因。
3.结束课堂
同学们,其实像文中这样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海葵和双锯鱼共栖;文鸟和野蜂共栖;珊瑚虫和星虫共栖。这些动物之间因为互相帮助互相依赖而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课后大家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有趣的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在自然界里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共栖。你们想了解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30课《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读准“栖”字的读者。
3.解题,谁能根据自己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说一说什么是共栖。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1)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奇趣”“水火不相容”“居然”“和睦相处”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
2.重点探究2-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为什么说这些共栖现象是有趣的;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①第2自然段讲了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犀牛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犀牛鸟啄食寄生在犀牛身上的昆虫和蛆卵,还能为犀牛鸟放哨、报警。所以大犀牛和小小的犀牛鸟成了一对好朋友。
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第4自然段讲了鳄鱼和燕千鸟是如何和睦相处的。
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鳄鱼张开大嘴巴,燕千鸟就飞进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这样燕千鸟吃饱了,鳄鱼的牙也不痛不痒了。
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③第3自然段讲了百舌鸟和金黄鼠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春夏之季,百舌鸟到金黄鼠的洞穴里去产卵,在它的洞穴里孵化育雏。金黄鼠不但不伤害百舌鸟的卵和雏鸟,而且还替它照看着。一直到小百舌鸟飞出,这一对好朋友才分手。金黄鼠收留百舌鸟,并非有利可图,只是喜欢听百舌鸟的歌声。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五、扮演动物,编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从课文中任选一对共栖的动物,自愿扮演角色,在小组内编演童话剧。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在班上展演。
六、总结、拓展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犀牛和犀牛鸟、鳄鱼和燕千鸟、百舌鸟和金黄鼠之间有趣的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如果你还知道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说给同学听。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有趣现象。
有趣的语文教案篇3
活动内容:
wake up!冬眠的动物醒来啦!
设计思路:
这几天,我们正进行着有关“春天”的活动。今天的这个活动就是围绕“春天的动物”中冬眠的小动物进行的。孩子一开始就非常喜欢小动物,加上我们为孩子设计了“春天来了,冬眠的动物醒来啦!”这个版面(可以自由拉动墙壁上的小动物)因此他们对冬眠的小动物有了更大的兴趣。午睡时,叶晨小朋友问起了“小猪冬眠吗?”户外活动时王宇劼问起了“小蜗牛冬眠吗?”孩子们从家里收集了许多资料,有的带来了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带来了毛绒玩具,还有的带来了有关冬眠动物的故事……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游戏活动,目的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有关冬眠的动物。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了解哪些动物是冬眠的。
2、尝试在游戏中说说英语,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幻灯片、冬眠动物版面、动物头饰、春天歌曲
活动过程:
一、说说最近我们忙着做件什么事情?
(寻找哪些是冬眠的小动物)说说你找到的冬眠的小动物有哪些?
二、观看幻灯,师生讨论
讨论幻灯片中的小动物是否冬眠(其中有争议的地方可让幼儿问问客人老师或在“小问号”内记录)
三、游戏《wake up!冬眠的动物醒来啦!》
1、个别游戏
玩法:幼儿对纸袋里的`小动物说些有关春天的话,然后把冬眠的小动物拉出来。
2、集体游戏
玩法:幼儿做冬眠的小动物,教师做叫醒小动物的人。听到“冬天来了,许多小动物开始冬眠啦!”幼儿做睡觉状。听到“春天来了,冬眠的动物醒来了。小青蛙,wake up!wake up!”小青蛙就做醒过来的样子。然后再去把其它冬眠的动物叫醒。直至所有的小动物都醒过来。
规则:冬眠的动物听到“wake up!wake up!”才可醒来。叫醒小动物的人要说一些有关春天的话。
有趣的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生物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共栖。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搜集其他生物共栖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1. 导入 新课
2. 板书质疑
3. 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例:什么是共栖,谁与谁共栖,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共栖的原因等。 从题目入手总领文章主要内容
1. 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读懂课文
(2) 以表格式进行摘录
(3)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2.交流学习情况
3.回答什么是共栖 学生自学,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并按要求做笔记 。
4.引导学生通过所填表格总结并发言。
5.生物共栖指不同物种间互惠共生的现象。
6.了解学习情况,并做适时指导,达到自读自悟
7.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学生继续填写表格,进行知识积累 加强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锻炼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
8. 把你最想说的那句话写在表格的旁边,并表格贴在读书笔记本上。
9.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做笔记。意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观念。提醒学生要注重积累。
有趣的语文教案篇5
设计思路
活动准备幻灯片小鼓一个 自制翻牌
指导
一、回忆
师:这几天我们都在找关于动物尾巴的资料,那你们说说哪些动物是有尾巴的,它们的尾巴像什么呢?
师:小朋友对动物尾巴了解得可真不少。
二、捉迷藏
师:森林里的一群小动物正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说:“我们都已经藏好啦,请你看看我的尾巴,猜猜我是谁?”
1、幼儿观看幻灯,猜猜动物的尾巴属于谁,为什么?
2、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动物。
3、除了这些动物,你还知道其它动物尾巴的本领吗?
师小结:大多数动物都有尾巴的,它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有的尾巴像方向盘,有的尾巴可以保持身体平衡,有的尾巴像个小板凳,用来支撑身体。它们的尾巴都是用来保护自己的.,缺少了可不行。
三、游戏
师:现在我们和动物朋友做个游戏怎么样?
(将幼儿分成两大组,取数字牌贴在胸前)
1、个别游戏
师随机抽一数字,选上两名幼儿参加答题,敲鼓抢答。
师
:有一天一只小松鼠睡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尾巴不见了,小松鼠难过得快要哭出来了,没有了尾巴怎么在树上跳跃,晚上睡觉被子也没了怎么办,请小朋友快帮帮忙
(幼儿观看幻灯,从1、2、3、4、中选择一个,答对的幼儿贴粘纸)
以下几题类型同上
2、集体游戏
每为幼儿手拿两块数字牌,看题进行选择。(题型同上)
有趣的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在看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注意到大兵和赵卫国合说的相声〈谁让你是优秀〉了吗?,那这个相声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的确,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感受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的魅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根据目标学习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交流,小结: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
(1)同桌分角色读
(2)找伙伴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四、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通俗、贴近生活、幽默、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五、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六、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
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有趣的语文教案篇7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共栖现象,弄清共栖原因,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继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
1.学习课文,了解共栖现象,弄清共栖原因,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继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划分
1课时
一、出示挂图或播放录相引入。
1.出示挂图,因导看图,师讲解。(文中的或课外的都可以)(如犀牛与犀牛鸟)
(1)看图:图上有什么动物?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动物的特征吗?
(2)它们正在于什么?
生:图上画了一头犀牛和一只小鸟。犀牛生活在热带雨林沼泽地带.身材约5米,高2米,重1吨以上,巨大的头上长着锐利无比的角。非常凶猛,连豹、狮、大象都不敢惹它。
那只黑色的小鸟正在犀牛身上跳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师:对,这种小鸟人们叫它犀牛鸟,它们正在为犀牛捉犀牛皮肤皱
褶(看图理解)里的昆虫和蛆卵。犀牛因此皮肤也不痒了,舒服得很呢。
所以它们成了一对好朋友。这种屈牛鸟还很机灵,一感觉到周围有动
静。就惊飞起来,还不停地叫着给犀牛放哨。
多有趣呀!一只是凶猛强大的野兽,一只是弱小无比的小鸟,它们
居然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真让人难以相信,可是,生物界里就有这么有趣的现象.科学家称这种现象叫“共栖现象”(板:共栖现象)
今大,我们来学习新课: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二、自由读文,完成练习。
1.画出课文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或,也允许讨论解决。
3.说说课文讲述了哪些生物的共栖现象。
三、汇报自学情况。
1.用生字卡(或小黑板)检查字音。
朝夕与共
沼泽
牛虻(máng)
残渣(zhā)
和睦相处
皱褶(zhè)
蛆(qū)卵
剔牙
2.说说以下词语意思。
朝夕与共:每天从早到晚在一起相处。
和睦相处:很团结很友好地相处。
牛虻:昆虫名.象蝇而大、生活在野草丛中。雄的吸植物汁液。雌的`吸人、畜血液。
蛆:苍蝇的幼虫。
孵卵育雏;鸟类伏在卵上,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雏鸟。
4.课文讲述了三对生物的共栖现象(生述师板)
凶猛强大
弱小无比
犀牛————犀牛乌
共栖{
鳄鱼————燕千鸟(牙签鸟)
金黄鼠———白舌鸟
这三组动物小.前者属于强者,后者都是比较柔弱的。(板:凶猛强、弱小无比)它们怎么和睦相处呢?
四、再读课文,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和其中包含的“趣”。
1.选择二一四自然段中的任意一段展开学习。
(1)自由读段,画出写明原因的语句反复读一读。
(2)用自己的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原因。
2.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出你厕的语句,正音、评价。
(2)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原因。
第二自然段:犀牛鸟为犀牛啄去身上寄生着的昆虫和蛆卵,还帮它们放哨。
第三自然段:燕千鸟为鳄鱼剔去塞在鲜鱼牙缝里的残渣。
第四自然段:百舌鸟为金黄鼠演唱,金黄鼠替百舌乌照看卵和雏。
五、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有共栖现象吗?请举例。
生: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联合体。
生;白蚁和它肠内的鞭毛虫。
生:寄居蟹和海藻。
六、生物除了共栖现象以外,还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呢?
还有共生、寄居、互利。或个别动物的有趣现象;如大雁飞行排以
字形;大象为什么爱注身上涂呢?鸭于走路一摇一摆……
七、小结。
自然界小充满了奥秘和乐趣,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在不
久的将来,探索大日然的奥秘,为祖国做贡献。
八、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文小的共柄现象讲给家人听。
3.阅读课外书籍,了解生物的其他知识,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
有趣的语文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积累相课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育课文。
3、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感觉美的熏陶。同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读中想象,读中感谢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如何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三、教学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江南,江南的山水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北国的新疆风光同样令人陶醉,那里有盛产水果的吐鲁番盆地,神奇的火焰山,还有令人神往的天山。作家碧野描写的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今天就主我们随同碧野,一起走进天山里去欣赏一番那里迷人的景色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是亚洲山系之一,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的旅游胜地。
2.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来读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本课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天山之夏是否和我们这里一样炎热呢?
(3)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3、学生生字词,理解词语
(1)学习生字:读准下列字音
白缎(duàn)山涧(jiàn)俯(fǔ)视马蹄溅(jiàn)起
绵延离鞍(ān)飞泻(xiè)峭(qiào)壁白莲(lián)
萦(yíng)绕矫(jiǎo)健荡漾(yàng)新疆(jāng)
漏(lòu)下洄(huí)水涡戈(gē)壁滩
白皑皑(ái)五彩斑斓(lán)五彩缤纷
(2)多音字
盛:shèng茂盛chéng盛饭
饮:yǐn饮水yìn饮马
奇:qí奇怪jī奇数
重:zhòng重量chóng重叠
(3)理解词语
峭壁:陡直的山崖。
俯视:从高处往下看。本课指坐在马鞍上看饮马溪。
斑斓:灿烂多彩。本课指溪水中水石色彩绚丽。
蜿蜒:形容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本课用来形容原始森林绵延不尽。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本课形容溪水起伏动荡的样子。
重重叠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本课用来形容森林中树木很多,又很茂密的样子。
五彩缤纷: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本课指山中野花的色彩艳丽而繁多。
矫健:强壮有力。本课指马强壮有力。
绚烂:灿烂。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是按移步换景即地点变换的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请你找找课文中的脉络句?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全文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部分(1)全文总述,写了七月间游人最理想的去处是骑马上天山。
第二部分(2)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所看见的景色。
第三部分(3)描写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
第四部分(4-6)描写森林深处的花和牧场。
四、学生再读课文,感悟静美
1、天山之夏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作者描写了天山的“静”美。
1、课文写天山的“静”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寂静”“幽静”、“风平浪静”)
2、作者具体是怎样来描写的?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具体地描写天山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来突出天山之夏的“静”美。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学习所得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文章抓住了天山的什么特点来突出天山之夏美?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情
1.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抓住天山的“静”美,写出了天山之夏独具风韵。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章围绕“静”描写了哪写景物?
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牧场等。
2、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呢?
(一)读第2自然段。
1、讨论交流:这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些景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1)描写了溪流、云影、雪水、溪水。
(2)描绘的方法---形象的比喻、巧妙的衬托。让我们来品一品这些语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展现景物的美的: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作者把雪峰比作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还运用衬托手法,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贴切的比喻,多么巧妙的衬托,多么美丽的景色呀!)
②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击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动人姿态,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作者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多么的美丽,多么的讨人喜爱啊!这雪水和溪水,仿佛一个寂静清凉的世界,也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
(3)谁来总结一下天山的雪峰、溪流有什么特点?
天山的雪峰:高、大、白。天山的溪流:急、清、活。
(4)作者此时会干什么呢?有什么新发现呢?(饮马溪边)
小结:作者按从远到近,从高到低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天山景物的无比喜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次读这部分课文,用心体验语言文字美。
(二)我们再跟着作者的脚步读读第3自然段
1、想一想作者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2、体会语言美“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蜿蜒无尽”写出了原始森林连绵不断,用“密密”、“重重叠叠”、“斑斑点点”等叠词写出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从缝隙处“漏”下。(精确的用词,把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等天山特有的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三)感受了秋天的凉爽,再往里走,我们又会欣赏到哪个季节的美呢?自由朗读4-6自然段,思考:天山的野花和牧场有什么特点?
1、天山的野花:多、高、艳天山的牧场:辽阔、奇丽、风平浪静
2、让我们来品一品这绚丽多彩的语言吧,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1)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动人的排比和比喻,突出野花绚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而形成排比,突出了野花的绚丽灿烂,五光十色,美不胜收,洋溢着满腔的喜悦与赞美之情。一个“满”字写出了野花之多,漫山遍野,比比皆是。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工整的对称,烘托生机盎然)这里写马说“矫健”,写人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了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中一般。
(3)“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呢?”(─有力的反问,强调天山美丽)这里巧用反问强调了天山的美无与伦比,不似春天胜似春天,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美读课文,体会写法
1.再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把这夏天的天山独特的风光从你的读中表现出来,注意把一些好词佳句读得更有味。
2.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么美的天山读出来了,也发现了作者是如何把天山的美景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再从以下几方面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1)按照一写的顺序来写。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四、阅读整理,写法迁移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段落,感受文中那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2.课外尝试用想象、比喻和恰如其分的语言来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有趣的语文教案8篇相关文章:
★ 有趣中班教案7篇